茯苓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多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的根上。 7-9月份採集後, 堆置“發汗”, 然後攤開曬乾,
中醫認為, 脾胃為後天之本, 脾胃生理功能正常與否, 在很大程度上可決定一個人後天的生長發育狀況以及體質的強弱等。 脾胃為“化生之源”, 若脾胃虛弱, 則“百病叢生”。 茯苓有助長壽, 其健脾之功當不可沒。
茯苓的食用方法
1、茯苓栗子粥:茯苓15g, 栗子25g, 大棗10個, 粳米100g。 加水先煮栗子、大棗、粳米;茯苓研末, 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 攪勻, 煮至栗子熟透。 可加糖調味食。 本方用茯苓補脾利濕,
2、茯苓雞肉餛飩:茯苓50g, 雞肉適量, 麵粉200g。 茯苓研為細末, 與麵粉加水揉成麵團, 雞肉剁細, 加生薑、胡椒、鹽做餡, 包成餛飩。 煮食。 源於《奉親養老書》。 本方以茯苓補脾利濕, 雞肉補脾益氣, 薑、椒開胃下氣。 用於脾胃虛弱, 嘔逆少食, 消化不良。
3、茯苓麥冬粥:茯苓、麥冬各15g, 粟米100g。 粟米加水煮粥;二藥水煎取濃汁, 待米半熟時加入, 一同煮熟食。 源于《聖惠方》。 本方以茯苓寧心安神, 麥冬養陰清心, 粟米除煩熱。 用於心陰不足, 心胸煩熱, 驚悸失眠, 口乾舌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