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容 » 護膚

保養品不見效的6個秘密

每天往臉上抹上一層又一層的保養品, 卻收效甚微;花大錢買回來的產品一點效果也沒有。 在保養品上投入與產出的反比是否讓你感到喪氣?編輯告訴你為什麼保養品用了卻不見成效。


1.成分沒搞懂
根據台大醫院皮膚科邱品齊醫師表示, 由於保養品中的化學成分, 翻譯成中文都頗為艱澀, 更別提英文, 消費者往往懶得看。 但關鍵性的成分標示, 通常能幫助你瞭解是否吻合皮膚此時需求。 多看些美容雜誌或上網吸收關於成分的知識, 才不會買了自己肌膚根本用不著的保養品。

保留標示產品的商品外包裝, 讓皮膚科醫師幫你審視, 也是個方法。


2.添加濃度打折扣
確實在保養品中添加有效成分, 若濃度不高, 能發揮的護膚功效, 當然也打折扣。 舉例來說, 根據衛生署新規定, 美白產品只要有效成分濃度在規定的安全範圍內, 就無須標示濃度。 以維他命c為例, 0.1%和2%的濃度添加, 當然效果也有些差距, 關於這點很遺憾, 尚無可明確辨識的辦法。 只能說如果保養品的成分標示對了肌膚胃口, 卻不如預期效果, 或許濃度上的多寡是個關鍵。


3.膚質定位不明
可別被化妝品廠商外幹內油、外油內幹的模離兩可說法搞混, 皮膚科醫師提出糾正, 皮脂腺分泌是在整個肌膚的最外層, 所以根本沒有外幹內油的膚質。

問題大多出在外油內幹的困擾上, 原本屬於幹性膚質, 卻因後天的異位性皮膚炎、或荷爾蒙變化, 影響油脂分泌變多, 至於乾燥則是表皮角質層的問題。 找出發炎的原因加以避免, 做好輕度保濕, 效果更勝特意去買抗敏感、或錯用控油保養品。


4.期待超過效果
詹育彰醫師不諱言, 不少消費者對保養品能發揮的效果, 想的過分美好, 而忽略了它其實以預防、減輕為主。 像是能淡化細紋深度、卻無法完全除皺;能消炎輕微局部痘痘、卻無法治療嚴重且大面積的發炎痘痘;能美白、提升肌膚明亮度、淡化斑點, 卻無法白到超乎原本膚色極限、也不能讓斑點全面消失。 另外, 保養品通常得執行2~4周最有效, 之後等膚質狀況改善了,

通常會面臨、停滯期, 不是失去效果, 而是肌膚已經進步到此罐保養品能作用的極限了。


5.使用方式NG連連
該在皮膚上有一定厚度的保養品, 用的量太少同樣只能盡綿薄之力;只需輕拍、輕擦一次去角質化妝水(或清除角質液), 反覆擦太多次反而用力過頭。 標示敷5~10分鐘的面膜, 硬是怕浪費敷到天亮, 結果水份都蒸發光了。 詹育彰說這樣的錯誤例子不勝枚舉, 總之, 別自做聰明, 確實遵照產品上提供的使用方式來塗擦, 減低出錯機率。


6.建議每一類商品都該讓它至少停留5分鐘, 略吸收幹後, 再接著進行下一步驟。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