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開複從微軟跳槽到Google, 按李開複自己的說法, 是“追隨我心”, 屬於義期望的驅動。 李開複這次“追隨我心”固然是在自己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的前提 下, 不過, 分析李開複的歷史, 反叛傳統確實是他的個性。 上世紀70年代, 李開複在美國上大學的時候, 父母給李開複選的專業是法律, 那是個可以找到高薪工作 的專業。 李開複自己中途換成了電腦。
追隨我心, 反叛傳統, 可能讓自己獲得超值的回報, 不過, 風險也很高, 多少有點賭的成分在裡面。 能夠用理性來控制自己對“義”的追求, 對職場生存和發展更為重要。
不求回報, 其實是不求當前的利的回報, 可能要別的。
“義”的感覺完全發乎內心,
現在, 請你用上述九宮格法分別分析各個因素, 在周圍的格子裡填寫相關的內容, 來理清自己當前最關鍵的職業期望。
職業期望模型
人在職場當中的所有行為都由期望來驅動。 名、利、義三種期望之間的關聯關係如下圖:外部期望〖〗義
(成就感, 自我, 良心, 超值)〖〗義
(成就感, 自我, 良心, 超值)利
(成長感, 回報, 利益, 增值)〖〗利
(成長感, 回報, 利益, 增值)名
(歸屬感, 被認可, 基本價值)〖〗名
(歸屬感, 被認可, 基本價值)內部期望〖〗義
(成就感, 自我, 良心, 超值)〖〗義
(成就感, 自我, 良心, 超值)利
(成長感, 回報, 利益, 增值)〖〗利
(成長感, 回報, 利益, 增值)名
(歸屬感,
(歸屬感, 被認可, 基本價值)〖〗當前〖〗未來, 下一步
一 般情況下, 名、利、義三種期望呈現從低到高的時間和層次特徵。 即是說, 人首先要滿足名——找到一份工作, 被別人認可的期望, 然後才能考慮掙更多的錢, 再去 追求更好的感覺。 不過, 這三種期望又總是同時存在, 只不過有時名是主導期望, 有時利是主導期望, 有時義是主導期望。 而且, 有時是內部(在企業裡面)的期望 主導, 有時是外部(業界、社會上)的期望主導。
我們有時候覺得自己想法很多, 期望很混亂, 就是因為我們把內部、外部、當前、未來的期望混雜在一起, 剪不斷, 理還亂, 不知道自己當前到底要做什麼了。
給你個辦法, 幫你來理清自己的思路。
1 你的職場期望,
2對於當前的非主導期望, 再評估, 如果當前的主導期望滿足了, 下一個期望是什麼?
請記住:人的需求不可能單獨、靜態存在, 是在職場人際互動過程中分階段達到的。
雖 然三種期望在不同階段有主、次之分, 但任何一個期望因素的滿意度低, 都會帶來職業問題。 掙高薪的人不一定快樂, 在企業裡大家都喜歡的人不一定自己也開心, 一份對個人特別有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