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容 » 美容資訊

小家庭理財細考量 買房還是租房

基本情況:

這是新婚一年的一個小家庭。 張先生30歲, 是醫院的醫生, 張太太28歲是同單位的護士。 夫妻 兩人收入穩定, 分別是5500元和3500元。 每月家庭支出也比較穩定, 大約在4000元左右。 由於小家庭建立不久, 所以只有3萬元的活期儲蓄。 夫妻兩人 現在居住在張先生父母早期準備的公房裡, 市價40萬元。 夫妻倆想換一套附近的商品房, 考慮在100萬元左右。 但張先生預計房價會下跌, 考慮是否先租房, 等 房價下跌後再買房。 張先生夫婦沒有投資理財經驗, 也沒有購買過保險。 於是想諮詢有經驗的理財師, 幫助他們的小家庭做一個長期的合理規劃。

家庭生活目標:

改善居住條件, 希望在同區域內購置一套房產, 價值在100萬左右。 打算兩年後要個小孩, 從現在起準備一筆嬰幼兒的撫養費用。

理財建議:

張先生家庭年收入10.8萬元, 年支出4.8萬元, 每年可結餘6萬元。 由於支出比例合理, 張先生家庭有較高的儲蓄率, 為55.6%。 但家庭資產有限, 且缺少合理的投資管道。 根據張先生的家庭特點, 理財師給出了以下的建議:

房產規劃:首先, 張先生應給全家留出必要的家庭準備金, 一般是月支出的3-6倍, 建議保留 1.5萬元的活期存款, 其餘的另做他用。 其次, 從國家的政策調控來看, 張先生的對於房價的顧慮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現在張先生立即賣出舊房, 購置新房,

考 慮到10萬左右的裝修費用, 則新房首付30萬, 其餘70萬可以使用公積金和商業組合貸款, 其中公積金採取足額貸款, 以20年為例, 則每月需還款4000餘 元, 對於張先生這樣的新婚家庭而言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而且, 還影響到日後的子女規劃。 因此, 建議張先生先賣出舊房, 採用租房的形式, 等房價有所下跌後再購 置新居。 以兩年為例, 假設兩年後房價下跌10%, 而在兩年期間的房租為每月2000元。 建議張先生賣房所得款項40萬中的33萬用於購買收益相對穩定的債 券型基金, 根據現在的市場情況, 預計年收益率為10%。 這樣, 兩年後可用於支付購置新房的首付款, 大約是40萬元。 由於房價下跌為90萬元左右, 因此張先 生只需選擇50萬元的公積金和商業組合貸款,
其中公積金採取足額貸款, 同樣以20年為例, 每月只需還款3000元左右。

子女規劃:兩年後新生命的誕生以及日後的撫養對張先生夫婦來說也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假設每 年的通貨膨脹率為3%, 當前初生子女的撫養費用為每年3萬元。 因此兩年後的初生子女撫養費用預計為每年3.2萬元左右。 建議將賣房的剩餘款項7萬元投資於 收益相對較高的股票型或指數型基金, 根據現在的市場情況, 預計年收益率為20%左右, 那麼兩年後可有10萬元左右用於初生子女的撫養。 基本可以滿足初生子 女早期三年的高額撫養費用。

保險規劃:雖然這在張先生的家庭目標中沒有提及, 但考慮到日後所要承擔的房屋貸款以及子女的 撫養費用。

建議夫妻兩人可以各自購買20年的保額為40萬的定期壽險。 一來可以在兩年的租房期間解除後顧之憂, 二來可以將未來的還貸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根據現在保險市場的情況, 夫妻兩人每年需繳3000元左右的保費。 建議先將先前儲蓄中的剩餘的1.5萬購買債券型基金, 並每年從中支取保險費用, 假設基金 收益率為10%, 則可以滿足6年左右的保費支出。 等子女撫養費下降後, 再由日常儲蓄中支出。

【相關連結】

銀行爭奪個人房貸市場需正視房價下跌風險

如雨後春筍般豎起來的高樓大廈到底賣到了誰的手裡呢?一位剛剛在銀行辦完按揭的朱先生感慨 道:“現在的情況是, 手裡沒錢的, 可以拿銀行的貸款買房;手裡有錢的,

也拿銀行的貸款來買房。 結果是, 房地產商用銀行的錢建成了房子, 轉了一圈又回頭賣給 了銀行, 玩了一個‘空手道’。 ”

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近年來, 在支持消費信貸的政策鼓勵下, 各家銀行從過去的偏重支持房地產供給逐步轉向支持供給與消費並重, 紛紛將個人住房貸款作為支持的重點, 在大大提升消費者購買力的同時, 更刺激著房地產業的迅猛擴張。

為了搶佔市場, 爭取房貸客戶, 各家銀行紛紛出招。 今年以來, 繼光大銀行率先推出固定利率房貸之後, 建行、招行緊隨其後也推出自己的房貸新產品。 隨後, 深發展又推出了“雙周供”, 同時, 農行的“接力貸”又開始登場。

“如果房價下跌, 銀行自身持有的房地產抵押價值就會降低, 從而沖抵銀行的自有資本。而銀行自有資本的下降則會使銀行減少對房地產的信貸投放,從而進一步推動房價更大幅度的下降,這是銀行不願看到的。”一位銀行業信貸風險官這樣解釋。

從而沖抵銀行的自有資本。而銀行自有資本的下降則會使銀行減少對房地產的信貸投放,從而進一步推動房價更大幅度的下降,這是銀行不願看到的。”一位銀行業信貸風險官這樣解釋。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