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陰清熱法
用寒涼的藥物, 使內蘊之熱毒得以清解的一種治法。 在具體運用時, 必須分清熱之盛衰、火之虛實。 實火, 宜清熱解毒。 熱在氣分者, 當清熱瀉火;邪人營血者, 當清熱涼血。 陰虛火旺者, 當養陰清熱。
方劑舉例清熱解毒方, 如五味消毒飲;清熱瀉火方, 如黃連解毒湯;清熱涼血方, 如犀角地黃湯、清營湯;養陰清熱方, 如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熱方, 如清骨散。
常用藥物清熱解毒藥, 如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野菊花、四季青等;清熱瀉火藥, 如黃連、黃芩、山梔、石膏、知母、鴨跖草等;清熱涼血藥, 如水牛角、鮮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大青葉等;養陰清熱藥,
五昧消毒飲
[組成]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
[方解]方中金銀花甘寒, 能清熱解毒而不傷胃, 為消散疔瘡癰癤之君藥。 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葵子、野菊花消瘡毒、散結熱, 為治療療瘡癰癤的要藥, 共為輔佐藥。 全方合用, 清熱解毒之力甚強。
利尿滲濕法
中醫認為肥胖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衡失調, 直接影響到人體體液的酸堿度及體內酶的存活度。
中醫通過由內而外調整人體, 從調節內分泌入手, 對肝、脾、腎、心臟、肺及三焦等進行調節, 通過氣血津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的統一,
中醫藥強調復方配伍的組合作用, 具有協同加強、相互制約等復雜關系, 它具有多途徑、多靶點、動態地呈現綜合藥物的特點。
中醫學認為:濕盛生痰, 水濕代謝失常易與血液相混, 清濁不分, 血脂升高。
采用利尿滲濕法降脂減肥是一種最平穩的方法。 有一病人患肥胖型高血壓, 囑其天天吃冬瓜粥, 一日三餐不要間斷。
本草文獻云:冬瓜有利水作用, 并有“瘦人忌”的記載。 該患者吃冬瓜粥以后, 每天小便增多, 日5~6次。
一個月以后, 體重減輕5千克, 血壓也平穩, 感到很高興。 冬瓜子與冬瓜皮俱可煎湯常服。 正好廢物利用。 澤瀉為利尿滲濕的常用藥, 近人研究也有降脂作用。
茶樹根、玉米須都有利尿之功, 俱可作降脂藥用。
溫陽利水法
溫法之一, 即運用溫熱藥, 治療陽氣不足, 水濕內停病證的治法。 具有溫陽化氣利水的作用, 適用于脾腎陽虛, 陽不化水, 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痰飲等, 證見水腫, 鼓脹, 小便短少, 胸脅脹滿, 眩暈心悸, 畏寒神疲, 手足不溫, 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滑膩, 脈沉等。
常用藥物有附子、干姜、桂枝等。 代表方劑有真武湯、實脾散、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臨床運用溫陽利水法時, 需根據不同的病證選用不同的方劑。 如腎陽衰微、水濕內停, 證見小便不利, 肢體浮腫, 四肢沉重疼痛, 心悸, 眩暈, 宜溫腎利水, 方用真武湯;脾陽虛甚, 證見水腫, 胸腹脹滿, 宜溫陽健脾利水, 方用實脾散;脾陽虛弱,
溫陽利水法常與其他治法配合使用。 如水濕內停, 阻礙氣機, 胸滿腹脹, 與行氣配合使用;水腫甚, 小便不利, 與利水滲濕配合使用等。
脾氣虛弱, 氣短乏力, 納少便溏, 與健脾益氣法配合使用。
臨床上濕熱壅盛, 無陽虛見證者, 不宜使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