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進食熱卡超過消耗所需的能量時,
除以肝、肌糖原的形式儲藏外,
幾乎完全轉化為脂肪,
儲藏于全身脂庫中,
脂肪為人體熱能的主要貯藏形式。
如經常性攝入過多的中性脂肪及糖類,
則使脂肪合成加快,
成為肥胖癥的外因,
往往在活動過少的情況下,
如停止體育鍛煉、減輕體力勞動或疾病恢復期臥床休息、產后休養等出現肥胖。
肥胖癥的發病機理可歸納為下列四組因素:1.遺傳因素:人類的單純性肥胖的發病有一定的遺傳背景。
2.神經精神因素:人類下丘腦中存在著兩對與攝食行為有關的神經核。
一對為腹對側核,
又稱飽中樞;另一對為腹外側核又稱饑中樞。
飽中樞興奮時有飽感而拒食,
破壞時則食欲大增;饑中樞興奮時食欲旺盛,
破壞時則厭食拒食。
3.高胰島素血癥:肥胖常與高胰島素血癥并存,
兩者的因果關系有待進一步探討,
但一般認為系高胰島素血癥引起肥胖。
過度攝食和高胰島素血癥并存常常是肥胖發生和維持的重要因素。
4.褐色脂肪組織異常:褐色脂肪組織這一產熱組織直接參與體內熱量的總調節,
將體內多余熱量向體外散發,
使機體能量代謝趨于平衡。
有關人類肥胖者褐色脂肪組織的研究不多,
但確實可以觀察到部分產熱功能障礙性肥胖的病人。
其他因素,
激素是調節脂肪代謝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甘油三酯的合成和動員分解,
均由激素通過對酶的調節而決定其增減動向,
其中胰島素及前列腺素E1是促進脂肪合成及抑制分解主要激素;鄰苯二酚胺類、胰高糖素、ACTH、MSH、TSH、GH、ADH及糖類腎上腺皮質激素,
為促進脂肪分解而抑制合成的激素,
如前者分泌過多,
后者分泌減少;可引起脂肪合成增多,
超過分解而發生肥胖。
此組內分泌因素與繼發性肥胖癥的關系更為密切。
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即為肥胖癥。
肥胖癥的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脂肪堆積,
脂肪分布以頸及軀干或臀部為主,
顯著肥胖者常伴熱、多汗、行動爾靈活、易感疲勞;因橫膈抬高常覺呼吸短促,
不能耐受較重的體力活動;嚴重肥胖時可有血壓增高、左心室肥大,
最手導致心力衰竭;有些患者可伴有糖尿病或高脂血癥,
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及缺血性心臟或膽石癥。
肥胖癥會從兩方面危害人的健康,
一方面它可以引起身心障礙,
尤其對年輕人而言,
生理外觀的不美和生活的不便,
使他們產生自卑、焦慮和抑郁等問題;而在行為上可引發氣急、關節痛、浮腫、活動耐力降低等。
另一方面,
它與諸多危及健康的疾病密切相關。
肥胖是導致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膽結石和癌癥的重要危險因素。
肥胖癥會導致內分泌、代謝紊亂。
肥胖癥患者的糖尿病發生率明顯高于非肥胖者,
發病率可增加10倍。
肥胖者惡性腫瘤發生率高,
男性肥胖者結腸癌、直腸癌、前列腺癌高發,
女性患者子宮內膜癌比正常婦女高2-3倍。
此外,
肥胖還易使皮膚脆性增高,
易發生皮炎、擦爛、并容易合并化膿性或真菌感染。
肥胖嚴重威脅健康,
有人把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稱為“死亡四重奏”。
骨關節炎的發病率也隨著體重的增加而增長,
這可能應歸功于對關節造成的磨損加大的緣故。
在對痛風的影響方面,
體重和尿酸水平的相關性也多次得到證實。
如果肥胖癥癥狀十分明顯,
呼吸功能可能會受到影響,
肺活量和肺能量下降。
睡眠呼吸暫停也會隨著體重的增加而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