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體 » 瘦身塑形

如何成功減肥不反彈?

如何成功減肥不反彈?

講如何減肥成功不反彈之前, 讓我們先認識一下新陳代謝。 如果你是資深減肥鬥士, 提起新陳代謝率,

你一定不會陌生。 網上一搜一大把的各種關於如何提升新陳代謝率來減肥的文章。

但是, 什麼是新陳代謝率, 如何有效的提升新陳代謝率。 從而幫助你燃燒更多脂肪和減肥, 有6個要點你必須要知道。

1、代謝發生在全身上下

新陳代謝是指身體把你吃進去的食物轉化為能量, 以維持整個機體正常運作的過程, 這一個過程會發生在全身每一個細胞裡。

而基礎代謝率就是最基礎的新陳代謝所需要的熱量, 比如維持你呼吸、心跳、體溫、血液迴圈等最基礎的生命功能所需要的熱量。

大腦、肝臟和腎臟消耗了你每天吃進去的大約一半的熱量。 而這一部分的消耗你是沒有辦法來干預的。 而除此之外, 肌肉消耗熱量是大頭, 相比之下,

脂肪消耗的熱量只占了3%。

肌肉和脂肪的比率, 就是你可以控制的。

2) 絕大多數的熱量是通過基礎代謝來消耗的。

身體吃進去的熱量主要有三個途徑來消耗:

1)基礎代謝率60-80%(身體最主要的消耗熱量的途徑, 上邊已經解釋過這個概念)

2)食物熱量效應約10%:消化吸收食物這個過程所需要的熱量

3)身體活動(包括各種身體基礎活動, 比如走路、抬胳膊、揮手、家務以及運動鍛煉)約10-30%, 越靜坐少動, 消耗越少)

殘酷的真相就是, 相比於食物攝入帶來的熱量, 增加運動消耗的熱量其實也是很少的。

所以那些希望運動了, 體重就嗖嗖往下掉的, 是非常不現實的。 管住嘴非常的重要。

3)新陳代謝率人與人之間差距很大

有的時候, 兩個體重、身體成分完全相同的人,

他們的新陳代謝是非常大差別的, 所以就會出現有的人死吃都不胖, 有的人似乎喝涼水都長肉。 科學家也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原因。

目前已經有點確定的會影響新陳代利率的因素有年齡(、性別(男性比女性的代、身體肌肉率等;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 我們的身體活力下降, 代謝率也會下降。 即便是你積極的運動健身, 身體的肌肉和脂肪比率完全沒變化, 你到60歲的時候每天消耗的熱量也會比20歲少。 ——因為上邊已經說過, 身體消耗熱量的大戶其實是大腦、肝臟、腎臟、心臟這些器官。

性別:男性的身體肌肉率更高, 所以基礎代謝率一般比女性高。

身體肌肉率:上邊講到, 一個正常體重的年輕成年女性, 肌肉消耗的熱量占比20%,

而脂肪只占3%。 肌肉消耗的熱量是更多的, 所以如果你想辦法增加身體的肌肉量, 那麼代謝率也會提高。

生理週期:好消息就是網上熱傳生理期減肥法(減肥黃金期)也不是完全沒道理的, 很多女性在排卵之後到下次例假來之前的兩周裡, 基礎代謝率會增加10%。

4) 想要通過提升新陳代謝來減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網上有很多鼓吹能通過提升新陳代謝來減肥的手段, 比如喝綠茶、吃辣椒等。

還是省省吧!科學家說這些食物對新城代謝的影響非常的小, 即便是微小的提升, 也不會持續很久, 所以減肥的效果可以忽略不計。

肌肉鍛煉?這一項看起來是靠譜的。 但是, 如果你的身體肌肉率增加了, 身體消耗更多的能量, 大腦就會指揮你攝入更多的食物。 你必須要勇敢的和你的食欲作鬥爭, 才有可能取得減肥的勝利。

另外, 如果你是苛刻節食+大量運動的方式, 身體的肌肉反而可能會流失, 身體脂肪率越來越高。

如何在適量控制飲食和適量運動中間找到平衡點, 這個對於絕大多數減肥朋友來說都是一個難題。

5)吃得太少會降低你的基礎代謝率

提升新陳代謝率很難,但是想降低新陳代謝率卻很容易。

最有效的降低新陳代利率的手段,就是節食。苛刻節食(和/或)大量運動都會導致身體肌肉的分解,從而直接引起基礎代謝率下降。另外吃太少,身體以為你遇到了饑荒年代,啟動應急機制,降低基礎代謝消耗,從而減少熱量支出。

有科學家跟蹤過一個大型的減肥真人秀節目的參與者,發現他們在三個月內快速減肥之後,長達六年,基礎代謝率依然比普通人平均500大卡,而且胃裡的瘦素(讓人有飽腹感的激素)幾乎全消失了。

為什麼新陳代謝率這麼容易下降?科學家們也還沒找到原因。

這個對於絕大多數減肥朋友來說都是一個難題。

5)吃得太少會降低你的基礎代謝率

提升新陳代謝率很難,但是想降低新陳代謝率卻很容易。

最有效的降低新陳代利率的手段,就是節食。苛刻節食(和/或)大量運動都會導致身體肌肉的分解,從而直接引起基礎代謝率下降。另外吃太少,身體以為你遇到了饑荒年代,啟動應急機制,降低基礎代謝消耗,從而減少熱量支出。

有科學家跟蹤過一個大型的減肥真人秀節目的參與者,發現他們在三個月內快速減肥之後,長達六年,基礎代謝率依然比普通人平均500大卡,而且胃裡的瘦素(讓人有飽腹感的激素)幾乎全消失了。

為什麼新陳代謝率這麼容易下降?科學家們也還沒找到原因。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