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指長期存留於大腸內, 並附著於腸壁上的糞便, 很難排出體外。 這樣, 糞便內的有害物質對人體無疑就帶來很大的危害。
第二、“宿便”即腸管內長期停滯淤積的陳舊大便。
一般3—5日不解大便,
而停留於腸管內的糞塊叫“宿便”。
這是對醫學中便秘的症狀或疾病概念的歧解。
醫師表示,
正常人需要100毫升以上容量的糞便刺激直腸,
才會引起輕度便意,
如果此時因條件不允許排便,
便意會很快消失。
當到達直腸腔內的糞便容量繼續增加到500毫升以上才會再次引起便意。
經常忍便的人,
腸腔內容易出現糞便存留,
如果糞便量不大,
不會當時就引起排便感覺,
也不會傷害人體,
而會在下次排便時,
與後面到達的糞便一起被排出體外。
有些患者因為長期禁食、失水、體弱、疾病等原因,
也有部分年老體弱、長期臥床的患者,
因大量幹硬糞便瀦留在直腸腔無力排出,
或用力後難以排出,
這時嵌塞在直腸腔的大量幹硬糞塊容易引發直腸黏膜的水腫、滲液,
甚至糜爛,
出現肛門不停流稀糞水甚至出血,
而誤作為“腹瀉”“痢疾”或“痔瘡”等治療。
這兩種情況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有“宿便”,
但都是臨床上的特例。
即使有“宿便”,
臨床上也不常見。
原料:蜂蜜30克,
香油5克,
白開水100毫升。
做法:將蜂蜜、香油倒入碗內,
攪拌均勻,
加入溫開水即可。
用法:每日晨起服食。
功效:益氣潤腸,
用於氣陰兩虛引起的便秘。
原料:蘇子、麻仁各15克,
糯米適量。
做法:上述三種原料共煮粥。
用法:早晚各服食一小碗。
功效:理氣、通便,
可用於氣滯引起的便秘。
原料:白砂糖500克,
松子仁200克。
做法:先將白砂糖放入鍋中加少許水,
用法:每次適量,
每日2次。
功效:潤腸通便,
用於腸燥便秘。
原料:土豆1000克,
蜂蜜適量。
做法:先將土豆用榨汁機榨出汁液,
再把土豆汁放入鍋中煎熬至粘稠,
然後放入一倍於土豆汁的蜂蜜,
再煎熬至粘稠,
停火,
待冷,
裝瓶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