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氣道一般有兩種方法, 一種按額抬頜法, 另一種抬下頜法。
通常操作使用的是第一種, 一手以掌側置於患者額部向後向下壓,
其操作為:雙手指放在病人下頜角, 向上或向後方提起下頜, 頭保持正中位。 注意不能使頭後仰, 不可左右扭動(圖 1)。 為了評價對於不穩定性上頸椎患者, 兩種開放氣道手法的效應及安全性, 美國學者 Prasarn 等在人體標本上進行了研究, 該研究結果已在近期的 Spine 雜誌上發表。
在該研究中, 對 9 例新鮮人體標本創建不穩定性 C1-2 骨折模型(II 型齒狀突骨折)。 將電子感測器至於受傷頸部節段的上方和下方後, 一種電磁運動分析裝置被用來評估頸部的角度和直線運動。 並分別記錄 2 種氣道開放手法, 戴或不戴頸托資料。
該研究結果顯示, 按額抬頜法較抬下頜法產生 2 倍的角運動, 並且, 斷端移位更大, 約 1cm(軸位、側位、前後位測量)。
該結果可以通過上頸椎解剖及頸部損傷機制解釋:當壓力應用于患者的額頭時, 按額抬頜法涉及到頸椎的伸展及可能的軸向牽引。 然而, 抬下頜法不產生上述力量, 抬下頜法的力量僅僅作用於下頜骨。 按額抬頜法通過伸展頸椎,
另外, 雖然最新指南建議按額抬頜法開放氣道, 但是其推薦依據為 4 級證據, 文獻陳舊, 並且沒有研究評估開放氣道手法對頸椎的效應。
該研究結果表明, 對於不穩定性上頸椎創傷患者, 抬下頜法開放氣道較按額抬頜法產生更少的運動及移位, 因此抬下頜法開放氣道更適用於懷疑頸椎損傷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