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分析拔罐背部對應圖解 告訴你背部拔罐穴位

一.人體的背部, 亦稱脊背、脊樑, 常比作力量和希望的象徵。 其實, 背部不僅寬大有力, 是人體軀幹的主要組成部分, 而且還是神經系統、經絡系統、免疫系統等的重要區域,

是人體的保健特區。 1.背部拔罐的好處與壞處脊椎是背部的主體, 是中樞神經的主要通道, 並在其兩旁散射出許多成對的神經, 散佈到四肢、體壁和內臟, 傳遞著大腦和各組織器官間的興奮抑制等資訊。 2.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脈的循行線, 它總督一身之陽經, 有統帥、調節、聯絡其它陽經的作用, 地位十分重要。 而脊椎兩側的膀胱經又貫通全身上下, 五臟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應的反應點, 臟腑機能發生的病理性變化, 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應出來。 3.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 背部皮下隱藏著大量“沉睡的”免疫細胞, 在缺少刺激的情況下, 這些對人體極為有用的免疫細胞常處於一種“休眠”狀態,
如用良性刺激的方法啟動它, 使其進入血液迴圈, 就成為具有吞噬異物能力的網狀細胞, 能積極消滅有害病菌, 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 此外, 背部還有重要的保健穴, 如著名的華佗夾脊穴以及大椎、膏肓。

4.“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 又稱“拔管子”或“吸筒”。

它是借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 利用負壓使其吸著於皮膚, 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 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 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 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所以, 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 比如:人到中年, 筋骨疼常見, 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 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 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 同時促進局部血液迴圈, 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 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 5.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 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刁老師還介紹, 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 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 可以多隻火罐同時施行。 二.在家操作方法1.首先要注意選材, 中醫多用竹筒, 如找不到, 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 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 以免火罐口太薄傷及皮肉, 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

2.在拔火罐前, 應該先將罐洗淨擦乾, 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 露出要拔罐的部位, 然後點火入罐。 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 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 操作要迅速, 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 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 不能等火熄, 否則太松, 不利於吸出濕氣, 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 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3.一般拔15—20分鐘就可將罐取下, 取時不要強行扯罐, 不要硬拉和轉動, 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 另一手按壓皮膚, 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 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4.還可以採用走罐法。 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後, 用一隻手或兩隻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用一隻手或兩隻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