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腿型是美腿的評判原則,
涉及腿長、腿身比、大腿圍、腿肚圍、大腿長、小腿長等因素。
狹義的腿長、真正的腿長學名全腿長,
但不易測量,
學術上一般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
是探討腿身比最可靠和最具有參照價值的量化指標,
為研究腿身比奠定了基礎。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極端者男性略多於女性。
大腿圍是經臀股溝點的大腿水準圍長,
又稱為大腿最大圍,
並非大腿中部圍[。
女性身高大腿圍指數始終大於男性 ,
這與體脂分佈的性別差異有關。
大腿長是股骨長,
股骨是人體最粗最長的長骨。
小腿有兩長骨,
即脛骨和腓骨,
通常小腿長指脛骨長。
國人股骨長於脛骨7-10cm,
只有脛骨長加上足高後,
才能接近或超過股骨的長度。
而人類的(脛骨長/股骨長)×100平均只有80多。
Crural指數=(小腿長/大腿長)×100,
指數高的人更適於參加跳的運動。
大腿短、小腿長可謂之羚羊腿
真正的腿長-全腿長解剖學、人體測量學上嚴格定義的腿長學名為全腿長,
是狹義的腿長、真正的腿長,
等於大腿長加小腿長,
或下肢全長減內踝高。
但由於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
其頂端不能捫及,
故大腿的上端無法準確確定。
由於全腿長不易測量,
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資料表示腿長,
即廣義的腿長,
從大到小依次為髂脊高、臍高、髂後上棘高、髂前上棘點高、大轉子點高、恥骨聯合高、會陰高、身高減坐高、臀溝高[。
也有用上述各種立姿高度減去內踝高或外踝高表示腿長的,
如髂前上棘點高減內踝高,
會陰高減內踝高等。
學術上一般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
坐高是指頭頂點(v)至椅面的垂直距離,
即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
當人採取坐位姿勢時,
坐骨結節恰好與凳面接觸。
也就是說,
凳面即為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所在的平面。
因此,
我們認為,
身高減坐高比會陰高更適合表示腿長。
測量時必須大腿與地面平行並與小腿間呈直角,
絕對不能直接坐在地面上;因為,
坐在凳子上,
挺直軀幹,
大小腿所成角度從90°變為180°的過程中,
軀幹自然收縮。
其次,
左右肩胛間的脊柱和骶部保持在一條垂直線上,
兩處緊靠立柱,
絕對不能後腰貼在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