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繩活動源遠流長。
當女媧“乃引繩在泥中,
舉以為人”時,
繩子便伴隨著人類一起生活了。
古人拿繩子來記事,
也用它來捆紮收穫的農作物,
或拴使牛馬、捆綁獵物等等,
繩子成了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因此,
跳繩可能源於原始的農事、狩獵或軍事活動。
跳繩,
是一人或眾人在一根環擺的繩中做各種跳躍動作的運動遊戲。
這種遊戲唐朝稱“透索”,
宋稱“跳索”,
明稱“跳百索”、“跳白索”、“跳馬索”,
清稱“繩飛”,
清末以後稱作“跳繩”。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娛樂活動,
南宋以來,
每逢佳節都跳繩,
家家戶戶都要比賽。
魏晉以後,
歷代都有跳繩活動的記載。
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境異》:“八月十五日,
行像及透索為戲。
”可見,
唐代不僅有跳躍穿過繩索的遊戲,
還將這種遊戲命名為“透索”,
使跳繩活動開始有了專門的名稱。
南宋以後,
跳繩活動發展為雜技百戲,
還有了“跳索”的名稱。
宋吳自牧《夢粱錄·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內上壽賜宴》記載:“百戲呈拽,
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踢磐瓶、筋斗之類。
”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觀神生日》:“自早呈拽百戲,
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撲、鼓板小唱、鬥雞。
”從唐代的“透索”,
到南宋的“跳索”,
跳繩的名稱更為形象而具體了。
1、握繩的方法:握在手柄中後端。
2、跳繩的長度:單腳踩跳繩,
兩端拉到胸口到肚臍眼的位置。
3、手上技術要點:兩手上臂貼近身體,
手腕用力。
4、腿部技術要點:腳尖和前腳掌起跳落地,
起跳高度不能太高以剛能過繩子最好,
落地時膝蓋微屈做緩衝。
5、熟練跳繩:為了不失誤速度不宜過快,
當熟練掌握後加快速度。
6、減少失誤的方法:以4下為一個單位,
1234。
7、分段練習:以15秒為單位,
要求不失誤,
逐步加強,
爭取達到50次。
8、分段練習2:15秒、20秒、25秒、30秒、35秒、40秒、50秒、60秒。
9、如何訓練臂力:搖繩訓練保證一分鐘能搖250下左右。
10、如何保養繩子:懸掛繩子。
下面是我在網上看到的一些跳繩方法:跳繩主要是手腕用力。
這樣能節省體力,
跳得再多也不會累。
有些人跳多了小臂會酸痛,
那是因為小臂也隨著繩子甩動。
再者兩手心不可朝上,
儘量向下或者相對。
手心朝下更能發力。
比如乒乓運動中的扣殺。
還有一點相當重要,
就是兩大臂自然下垂,
不可向兩側張開,
兩手在身體前側(向後跳時兩手略往後靠),
不離開身體。
這樣能把手臂的力量全都集中於手腕爆發出去。
初學者無法覺察到此二點的重要性,
因為單搖和雙搖的技術含量不高,
練到難度較高的三搖或四搖時便能體現出來。
手臂張開容易泄力,
手心向上沒法發力,
便無法完成接下來的高難度動作。
但國內九成以上的跳繩者都張開大臂,
動作大,
不科學,
很難提高水準。
因此跳繩要從基本動作開始。
剛練跳繩時要有意識的把動作改回來,
將雙臂往裡收,
但不可太緊張,
身體挺直但不要僵硬,
兩眼直視前方。
養成了習慣才有可能突破高難度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