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乒乓球的一點點小竅門
1、用重心控制球
2、用“迎”的手法把球拉得更爆
3、“照著來球收小臂”
4、業餘橫板橫板的反手沒有想像的那樣好
5、為"身前擊球"而做引拍
6、練習基本功球時, 一定要有節奏
7、身體重心一定要低
8、擊球時必須放鬆
9、協調用力是基礎
10、向前用力是指導
11、用力支點是關鍵
12、用力方法是技巧
13、鞭打式發力
14、多體會“打”和“磨”的比例
15、拉球時要先預判根據旋轉拉球
16、反手撥是橫牌反手技術的基礎
17、把拍子想像成你的手, 吃住球扔出去的感覺! 和 很薄的撞!!!
18、球拍在發球時松些好
19、越用力時, 揮拍越要下壓
20、四分之一定律
21、拉加轉球時要“雙腿”下蹲
22、馬林講解擺短:“要把腰下去, 借力……”
23、北肩北肘(虎爪)
24、晃動(假動作)
25、盯球方式——節奏、起落和焦距
具體分析:
1
用重心控制球
即打球主要是全身發力,不是單純靠手臂,利用腿,腰等身體部位的動作集中發力擊球,表現出來就是身體的重心控制有用身體重心拉球、打球並送出的感覺,
2
用“迎”的手法把球拉得更爆
要讓弧圈球暴力, 應儘量採用主動迎球的手法。 要有這個“迎”的意識, 即一身體要迎前, 二步法要迎前, 三手法也要迎前。 向前的基礎力量的產生的問題, FORWARD, LOOP INTO THE BALL, 就是要向前拉住球。 這個力要靠向前的重心交換來完成。 (右手為例)右實左虛的弓箭步一定要做得完全,
3
“照著來球收小臂”
手臂不往回拿, 而是儘量迎前往前掃, 它自己不能往前了會自己回來, 你不用操心, 往回拿就沒勁了。
4
業餘橫板橫板的反手沒有想像的那樣好
業餘橫板的問題確實是集中在反手和中路。 反手是橫板的特長, 但很多業餘的沒有開發好, 結果成了弱點, 以至於敵不過直板的推擋。 還有, 我覺得很多橫板戰位離台過近, 影響了正、反手的轉換。 其實也是由於站位遠了反手的問題。 所以練好反手是打好橫板的關鍵,
5
為"身前擊球"而做引拍
身前擊球是指在身體的重心--肚臍前方擊球後。
6
練習基本功球時, 一定要有節奏
對方過來的球, 回擊時要以基本相同的速度回擊, 雙方才能有節奏的練下去, 而且不累, 這樣才能提高手感。
打乒乓球的一點點小竅門分析
7
身體重心一定要低
身體重心一定要低, 這樣打球才穩。 反手位廁身時, 身體更要低, 才能打的准。 但注意要活用, 當中近台拉前沖時重心不要壓得太低, 否則導致引拍太低, 拉球壓不住弧線, 易出界。
8
擊球時必須放鬆
擊球時, 手臂必須放鬆, 有用腰轉動打球的感覺。 打球要有擊打(快攻)的感覺, 不是摩擦。 要主動去擊打球,不要被動的讓球來頂你的球板。
腰部要放鬆,不要緊張,否則看起來是直著腰板打球。其實,整個打球過程中,只有擊球的瞬間是緊張的。
9
協調用力是基礎
——腿、跨、手必須同時同方向動作
10
向前用力是指導
——腿、腰、手都必須首先向前用力作用於球,在此前提下向其他方向調節。
11
用力支點是關鍵
——近網球瞬間支點在腕關節,近檯球瞬間支點在肘關節,離檯球瞬間支點在持拍手一側的髖關節!
12
用力方法是技巧
——根據來球和自己的戰術目的,可以採取加力,借力、合力、摩擦、彈擊等不同方法。
13
鞭打式發力
無論是王勵勤還是孔令輝他們都在追求一種鞭打式發力的方法拉弧圈,只不過王勵勤的爆發力(擊球力量,更優於其他選手)所謂鞭打式發力是以腰跨作為向前發力的一個支撐點,在擊球一瞬間,腿部撐住腰跨,有肉眼看不見的一個暫停,形成一個穩固的支撐點,使手臂得以發力更優化。拉弧圈必須用手腕,現在的弧圈是撞擊和摩擦的組合,手腕觸球的彈擊成分多,摩擦成分少,這個球就比較爆。反之球就比較轉!手腕動作要強調力量從食指中指傳遞到拍子的擊球部位,而不是從手掌心傳遞,食指和中指兼有控制方向的功能,為了控制低弧線因此也就出現手腕向裡鉤的現象。你們可以仔細觀察著名乒乓運動員的弧圈分解圖,注意他們的腰跨動作和手腕動作。老瓦就是先從側面像要摟人一個大嘴巴子那樣,把球摟住,然後向前SNAP,即在接觸球的那瞬間用爆發力在包住球的基礎上收甩。球不是被擦走的,而是邊摟邊摩兜走的(打磨)。快觸球的時候大臂好像被鎖住了,前臂刷的一下像鞭子一樣向前抽甩。外觀上是向前敬禮到額前,敬到不能再向前敬為止,然後手臂自然地也就必須收回還原。拉前沖,肩要放鬆、要有等球的一瞬間。
14
多體會“打”和“磨”的比例
撞擊球過多。可能當你前沖不沖時你會以為多向前撞擊球即可彌補速度,這有點飲鴆止渴,其實撞擊球過多易造成弧線不好,失誤多;且因旋轉不強,也使拉出的球前沖不強,特別是在近台以外。摩擦過多會導致球速滿,力量小。
15
拉球時要先預判根據旋轉拉球
拉球時不視來球旋轉,就一種動作。有很多老球痞認為只要手感好啥球都可一樣拉------當然不是說上下旋的區別,而是同種性質的旋轉可不大考慮強弱。誠然,如果手感好時很多上訴情況都能上臺,但這樣拉過去的球品質顯然要打折,並且大多數業餘球手不可能象那幫老球痞那樣一天到晚的泡在球館裡,要養成“盯球”意識,平常多留心來球旋轉,比賽時就成習慣了。
反手撥是橫牌反手技術的基礎
基礎打扎實了,攻、拉、彈、挑等就容易了,橫拍要練好反手必須先練好撥。
把拍子想像成你的手,吃住球扔出去的感覺! 和 很薄的撞!!!
秘笈一:‘球感“(吃球瞬間的手感)來自是YE(軟球板好吃球),這是發揮最佳手感靠自身發力的器材秘笈,你可以感覺到馬琳是用全身的力量把球吃進球拍然後甩出去!(當然這個過程太快了)狠不得一板把球打破的架勢。 秘笈二:來自爐火純青的動力定型——“蹬腿轉腰”。秘笈三:拍面觸球是內弧線軌跡,保證球拍與球的入射角很小,幾乎只有5--10度!!這也是膠皮海面能吃住球的重要原因,很薄的磨擦,我教隊員的時候形容為:很薄的撞!!!而不是很厚的撞,我們都知道:很薄的撞是摩擦、是弧圈球,很厚的撞是擊打是攻球!!!當然,這個很薄的撞是靠”蹬腿轉腰“來完成的,此時的手臂並沒有收,而是自然伸直和身體的運動軌跡是一體的!!!但也就是在’很薄的撞”的同時大幅度往前轉腰,身體重心移到左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馬琳的身體前傾的很厲害,這樣是為了發揮肩引帶大臂的作用,也就是用身體的力量把手臂掄出去,這樣就有了:“把拍子想像成你的手,吃住球扔出去的感覺”,最後由前臂手腕作微調!!!這個過程當然是瞬間的。此秘笈的分量為35%,但這個秘笈的感覺不太容易獲得,因為要非常快才能產生,我給學生講的是時候用“0。01秒”來形容。不知你能否理解?!射入角很小,很薄的撞,球拍像和案子平行。好處是球很爆,不懼下旋。但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要根據球的旋轉高度落點位置以及你的戰術意圖來確定你的擊球拍形和角度。秘笈四:立腰或收緊腰,右腳尖朝右,而不是右後方,膝蓋稍內扣(這樣可以蹦住轉腰的力量)手臂固定拍型,在膝蓋的上方吃住球,我給學生講解的時候形象的理解為:“包膝蓋”摩擦,這就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弧型軌跡,你不妨試試!!如果要發大力,或沖中台,就要再加上肩的動作。關節就要適當打開,這樣肩也是一個旋轉的支點。再說就又會讓人覺得複雜,不過我的感覺就是加大動作只是讓開一些,不要想太多。還是要以肘為軸,要不然就沒有鞭打了。沒有鞭打的弧圈球,就是費力、大動作、沒有效率而且又不轉的弧圈球。如果能做到肩、肘、手腕三個關節陸續一氣呵成的收甩,那你的正手就自然很暴了。
要主動去擊打球,不要被動的讓球來頂你的球板。
腰部要放鬆,不要緊張,否則看起來是直著腰板打球。其實,整個打球過程中,只有擊球的瞬間是緊張的。
9
協調用力是基礎
——腿、跨、手必須同時同方向動作
10
向前用力是指導
——腿、腰、手都必須首先向前用力作用於球,在此前提下向其他方向調節。
11
用力支點是關鍵
——近網球瞬間支點在腕關節,近檯球瞬間支點在肘關節,離檯球瞬間支點在持拍手一側的髖關節!
12
用力方法是技巧
——根據來球和自己的戰術目的,可以採取加力,借力、合力、摩擦、彈擊等不同方法。
13
鞭打式發力
無論是王勵勤還是孔令輝他們都在追求一種鞭打式發力的方法拉弧圈,只不過王勵勤的爆發力(擊球力量,更優於其他選手)所謂鞭打式發力是以腰跨作為向前發力的一個支撐點,在擊球一瞬間,腿部撐住腰跨,有肉眼看不見的一個暫停,形成一個穩固的支撐點,使手臂得以發力更優化。拉弧圈必須用手腕,現在的弧圈是撞擊和摩擦的組合,手腕觸球的彈擊成分多,摩擦成分少,這個球就比較爆。反之球就比較轉!手腕動作要強調力量從食指中指傳遞到拍子的擊球部位,而不是從手掌心傳遞,食指和中指兼有控制方向的功能,為了控制低弧線因此也就出現手腕向裡鉤的現象。你們可以仔細觀察著名乒乓運動員的弧圈分解圖,注意他們的腰跨動作和手腕動作。老瓦就是先從側面像要摟人一個大嘴巴子那樣,把球摟住,然後向前SNAP,即在接觸球的那瞬間用爆發力在包住球的基礎上收甩。球不是被擦走的,而是邊摟邊摩兜走的(打磨)。快觸球的時候大臂好像被鎖住了,前臂刷的一下像鞭子一樣向前抽甩。外觀上是向前敬禮到額前,敬到不能再向前敬為止,然後手臂自然地也就必須收回還原。拉前沖,肩要放鬆、要有等球的一瞬間。
14
多體會“打”和“磨”的比例
撞擊球過多。可能當你前沖不沖時你會以為多向前撞擊球即可彌補速度,這有點飲鴆止渴,其實撞擊球過多易造成弧線不好,失誤多;且因旋轉不強,也使拉出的球前沖不強,特別是在近台以外。摩擦過多會導致球速滿,力量小。
15
拉球時要先預判根據旋轉拉球
拉球時不視來球旋轉,就一種動作。有很多老球痞認為只要手感好啥球都可一樣拉------當然不是說上下旋的區別,而是同種性質的旋轉可不大考慮強弱。誠然,如果手感好時很多上訴情況都能上臺,但這樣拉過去的球品質顯然要打折,並且大多數業餘球手不可能象那幫老球痞那樣一天到晚的泡在球館裡,要養成“盯球”意識,平常多留心來球旋轉,比賽時就成習慣了。
反手撥是橫牌反手技術的基礎
基礎打扎實了,攻、拉、彈、挑等就容易了,橫拍要練好反手必須先練好撥。
把拍子想像成你的手,吃住球扔出去的感覺! 和 很薄的撞!!!
秘笈一:‘球感“(吃球瞬間的手感)來自是YE(軟球板好吃球),這是發揮最佳手感靠自身發力的器材秘笈,你可以感覺到馬琳是用全身的力量把球吃進球拍然後甩出去!(當然這個過程太快了)狠不得一板把球打破的架勢。 秘笈二:來自爐火純青的動力定型——“蹬腿轉腰”。秘笈三:拍面觸球是內弧線軌跡,保證球拍與球的入射角很小,幾乎只有5--10度!!這也是膠皮海面能吃住球的重要原因,很薄的磨擦,我教隊員的時候形容為:很薄的撞!!!而不是很厚的撞,我們都知道:很薄的撞是摩擦、是弧圈球,很厚的撞是擊打是攻球!!!當然,這個很薄的撞是靠”蹬腿轉腰“來完成的,此時的手臂並沒有收,而是自然伸直和身體的運動軌跡是一體的!!!但也就是在’很薄的撞”的同時大幅度往前轉腰,身體重心移到左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馬琳的身體前傾的很厲害,這樣是為了發揮肩引帶大臂的作用,也就是用身體的力量把手臂掄出去,這樣就有了:“把拍子想像成你的手,吃住球扔出去的感覺”,最後由前臂手腕作微調!!!這個過程當然是瞬間的。此秘笈的分量為35%,但這個秘笈的感覺不太容易獲得,因為要非常快才能產生,我給學生講的是時候用“0。01秒”來形容。不知你能否理解?!射入角很小,很薄的撞,球拍像和案子平行。好處是球很爆,不懼下旋。但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要根據球的旋轉高度落點位置以及你的戰術意圖來確定你的擊球拍形和角度。秘笈四:立腰或收緊腰,右腳尖朝右,而不是右後方,膝蓋稍內扣(這樣可以蹦住轉腰的力量)手臂固定拍型,在膝蓋的上方吃住球,我給學生講解的時候形象的理解為:“包膝蓋”摩擦,這就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弧型軌跡,你不妨試試!!如果要發大力,或沖中台,就要再加上肩的動作。關節就要適當打開,這樣肩也是一個旋轉的支點。再說就又會讓人覺得複雜,不過我的感覺就是加大動作只是讓開一些,不要想太多。還是要以肘為軸,要不然就沒有鞭打了。沒有鞭打的弧圈球,就是費力、大動作、沒有效率而且又不轉的弧圈球。如果能做到肩、肘、手腕三個關節陸續一氣呵成的收甩,那你的正手就自然很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