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運動過後注意以下幾點。
關於運動出汗,
還應注意以下幾種情況——運動時不出汗容易中暑。
很多人往往運動三四十分鐘後仍然不怎麼出汗,
但皮膚表面卻很熱。
這是因為體內的汗液無法排出而導致體溫調節失衡。
如果你感覺身體灼熱,
應立即停止運動,
否則很容易產生胸悶、頭暈的症狀。
這時可以喝一些冰水、用涼毛巾敷在額頭上或及時小便,
都能讓體內溫度降下來。
運動時揮汗如雨警惕風濕病。
運動時揮汗如雨警惕風濕病。
很多人認為,
運動時出汗越多運動效果越好。
實際上,
大量的汗液會帶走人體內鉀離子、鈉離子、鹽分等物質,
對於體質不好的人來說,
出汗過多就可能導致人體脫水,
從而出現頭暈眼花、腹痛等症狀。
除了本身體質較差外,
在做諸如散步、打太極拳等無汗運動時也汗如雨下,
就要去醫院檢查一下自己是否有患風濕病可能。
運動出汗後別馬上沖涼。
運動剛結束時,
人體仍處於代謝旺盛、皮膚血管擴張的狀態。
這時如果立即洗澡,
皮膚受到刺激,
通過神經反射引起皮膚血管收縮,
反而會使散熱困難、體溫升高。
同時,
皮膚血流量減少回心血量增加,
加重心臟負擔。
由於汗液中含有較多的氯化鈉,
出汗多應該補充食鹽和補充鈣。
因此在夏季,
運動後應適當飲用一些鹽水,
然後休息1小時左右再洗澡,
當然,
最好用溫水洗澡。
2、運動出汗:並非越多越好。
專家表示,
運動並不是出汗越多就越好,
只要出微汗就可以了,
適度的運動最重要。
運動可以消耗熱量、改善微循環、調節身體神經的靈敏度。
人們總是以汗水為鍛煉要旨,
但無汗運動同樣可預防或減少各種慢性疾病的風險,
研究顯示,
每週在花園裡幹1小時的活能把突發心臟病的危險減少66%。
每週步行1小時則能將這種危險降低73%。
在荷蘭,
每週至少步行或騎自行車1小時的人的死亡率比不活動的人要低29%,
同時還能幫助降低患中風、糖尿病、癡呆、骨折、乳腺癌和結腸癌的危險。
3、出汗減肥:沒有科學依據。
據瞭解,
人的身體分佈著約300萬個汗腺,
它的一端為分泌部,
有分泌汗液的作用;另一端為排泄部,
直接開口於皮膚表面,
稱為汗孔。
汗液的排出,
有調節體溫的作用,
同時也排出部分代謝廢物。
正常情況下,
發汗是一種反射活動,
汗腺的分泌可由溫熱性刺激或精神緊張引起。
當熱引起血管擴張時,
血液中的水將熱量傳遞至皮膚表面,
然後隨汗水蒸發,
將熱傳到周圍環境中,
在高溫環境下,
人體的出汗量可高達每天8-12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