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擁有一個好身體的前提條件之一, 選擇正確的運動時間, 可以幫助我們的運動效果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 對於運動時間許多朋友意見不統一,
人體活動受“生物鐘”控制, 按“生物鐘”規律來安排運動時間, 對健康更有利。 冬季健身在下午的14:00~19:00之間比較理想。 此時, 室外溫度比較高, 人體自身溫度也比較高, 體力也比較充沛, 很容易興奮, 比較容易進入運動狀態。
下午:(14:00~16:00):是強化體力的好時機, 肌肉承受能力較其他時間高出50%。
黃昏:(17:00~19:00):特別是太陽西落時, 人體運動能力達到最高峰, 視、聽等感覺較為敏感, 心跳頻率和血壓也上升。
進餐後:這時較多的血液流向胃腸部, 以幫助食物消化及吸收。 此時運動會妨礙食物消化, 時間一長會導致腸胃系統的疾病, 影響身體的健康。 因此, 飯後最好靜坐或半臥30~45分鐘後運動。
飲酒後:酒精吸收到血液中, 進入腦心、肝等器官。 此時運動將加重這些器官的負擔。 同餐後運動相比, 酒後運動對人體產生的消極影響更大。
冬季天氣寒冷, 早上鍛煉並不是最佳的鍛煉時間,
冬季鍛煉注意
1、低於零下9攝氏度別在戶外運動。
2、愛出汗少穿棉質內衣。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 棉質內衣被汗濕後幹得慢, 反而會增加黴菌感染的風險。 美國護理專家辛西婭·拜耳建議, 健身時最好選擇吸濕排汗功能更好的竹纖維內衣。 此外, 運動時內衣不能太緊, 最好選擇邊緣較為寬鬆的短褲。
3、熱身做足6分鐘。 賓夕法尼亞州布魯姆斯堡大學教授安德里·弗拉德肯博士推出“6分鐘熱身法”, 可使運動效果提高24%。 步驟為:衝刺跑兩分鐘, 提高身體溫度及肌肉攝氧量, 但是切勿過量;拉伸全身肌肉3分鐘,
4、運動前洗個熱水澡。 室外氣溫越低, 需要熱身的時間就越長。 哈德菲爾德表示, 如果條件許可, 運動前不妨沖個熱水澡, 幫助熱身。
5、少穿一點。 運動一會兒後, 體內溫度就會上升, 因此應適當少穿衣服, 便於散熱, 以防感冒。
6、消耗增加, 出汗脫水, 肯定會口渴, 但有的人卻拒絕喝水, 認為運動中喝水或進食對健康不利。 專家解釋, 運動中出現口渴、饑餓、頭暈等症狀多是由體內血糖下降以及水與電解質丟失造成的。 為維持血糖水準和體液平衡, 運動中每隔15~30分鐘喝水補充是必要的。
7、運動過後大約一小時可以吃正餐或硬質食物。 人在體育鍛煉後, 常會感到肌肉、關節酸脹,此時若單純食用富含酸性物質的肉、蛋、魚等,會使體液更加酸性化,不利於疲勞的解除。因此,運動後的飲食應更多選擇鹼性食物。蔬菜水果類食物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多屬鹼性食物,能阻止血液向酸性發展,有助於運動後的恢復。
常會感到肌肉、關節酸脹,此時若單純食用富含酸性物質的肉、蛋、魚等,會使體液更加酸性化,不利於疲勞的解除。因此,運動後的飲食應更多選擇鹼性食物。蔬菜水果類食物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多屬鹼性食物,能阻止血液向酸性發展,有助於運動後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