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雖然不分性別、年齡,
但不等於可以隨心所欲亂走。
由於每個人的年齡、體質不同,
以及外界環境千變萬化,
要想達到更好的鍛煉效果,
散步也是有一定講究的。
首先要把握散步的運動量。
散步可快可慢,
可遠可近,
通過步速、距離都可以進行調節。
最快的是疾步快走,
和小跑差不多,
步速可在5公里/小時左右,
這種步速僅適合年輕人。
老年人一般步幅在50~60釐米,
步速在1.5~1.8公里/小時比較合適,
即每分鐘走25~30米。
散步時應量力而行,
循序漸進。
在狀態好的情況下,
原先每天走5圈,
今天可以多走兩圈;原先用15分鐘走完全程,
今天可以稍微加快速度,
用12分鐘走完。
反之亦然。
標準運動量是微微出汗正好,
如果大汗淋漓、上氣不接下氣則是運動過量了,
必須調整。
其次注意散步姿勢。
要抬頭挺胸,
微微收腹收臀,
兩肩放鬆,
手臂自然下垂,
前後擺動。
走路時足跟先著地,
再過渡到前腳掌。
步幅因人而異,
個子高、年輕、身體素質好的,
可以大步走,
反之則步幅減小。
如果步速較快,
可以加上屈肘擺臂的動作。
再次是配合體操等項目,
讓全身都得到鍛煉。
散步主要鍛煉的是下肢。
走了一半距離,
肌肉、韌帶都熱了,
這時候找個空地做做操、壓壓腿,
或是利用路邊的健身器材活動一下,
既能調節心率、運動強度,
還能兼顧上肢及全身多個關節的運動。
武文強建議,
散步間歇時做一套傳統的廣播體操,
包括擴胸運動、腹揹運動、體轉、體側、跳躍等,
然後再接著走路,
身體得到的鍛煉更全面。
飯後散步的好處有?
1. 散步可以使大腦皮層的興奮、抑制和調節過程得到改善,
從而收到消除疲勞、放鬆、鎮靜、清醒頭腦的效果,
所以很多人都喜歡用散步來調節精神。
2. 散步時由於腹部肌肉收縮,
呼吸略有加深,
隔肌上下運動加強,
加上腹壁肌肉運動對胃腸的“按摩作用”,
消化系統的血液迴圈會加強,
胃腸蠕動增加,
消化能力提高。
3. 散步時肺的通氣量比平時增加了一倍以上,
從而有利於呼吸系統功能的改善。
4. 散步作為一種全身性的運動,
可將全身大部分肌肉骨骼動員起來,
從而使人體的代謝活動增強、肌肉發達、血流通暢,
進而減少患動脈硬化的可能性。
散步也要注意安全。
一是環境的安全,
散步要遠離空氣污染重的地區和時間段,
清晨污染重,
應在太陽出來以後再走,
最好選操場、樹林、社區、河邊等人少安靜、空氣清新的地方,
霧霾天就不要出門散步了;二是年紀大的要儘量走平路或緩坡,
少走臺階和坑坑窪窪的路,
以免對關節造成損傷,
另外老年人最好有人陪同;三是要有安全的裝備,
可選一雙鞋底較軟、較厚的旅遊鞋或慢跑鞋,
鞋底薄走路硌腳,
鞋底硬走路會累,
太窄的鞋會擠腳,
甚至造成運動傷害;四是飯後散步要在吃完飯20分鐘後進行,
以免血液從胃腸過多地跑到肢體,
影響消化和吸收。
特別是心血管不好或胃下垂的患者,
千萬不要吃完飯立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