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後, 導致膝蓋周圍疼痛的病因有很多。 主要有跑步膝(根據題主的描述, 很可能是這個症狀。 )、半月板損傷、髕骨損傷、髂脛束綜合征幾種。
跑步膝, 學名髕股疼痛綜合征。 最典型的症狀就是髕骨內側疼, 或是你能明顯感覺到髕骨和股骨接觸的時候摩擦的疼, 更殘忍一點的檢測方法是把手按在髕骨上伸膝屈膝的時候疼痛加劇, 在上下樓梯的時候疼痛更升級。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髕“股”疼痛綜合症而不是髕“骨”疼痛綜合症哦!只差一個字但是意思千差萬別。 髕股疼痛綜合症是指來源於髕骨和股骨接觸面的疼痛。 原因一般是髕骨不合槽或是長期重複的剪切力或是垂直壓力作用於膝關節。 道理其實很簡單, 對於髕骨和股骨而言, 他們的關係就是股骨給髕骨提供一個運動的軌道, 髕骨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運動軌道裡面規規矩矩的運動就好了。
跑步膝就是髕骨承受了太多來自正面的垂直於膝關節的外力, 導致髕骨和股骨的接觸面過度磨損造成的病變。 更嚴重的是有時長期久坐也會產生疼痛, 因為久坐的時候股四頭肌向後拉扯髕骨強迫髕骨與股骨接觸, 產生疼痛。 長跑、自行車、籃球運動員都是該病的高發人群, 且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很多運動科學界的大拿們都深信不疑治療跑步膝最有用的方法是鍛煉股四頭肌,
臀肌的作用在於伸髖(向後方及側方踢腿), 也就是在單腿站立情況下控制骨盆的位置。 只有骨盆的位置正確了, 整個上半身的重力在落到膝關節時才是正確的符合人體承重最理想狀態的, 但凡有偏差, 都會加重對膝關節的壓力。 這個道理在之前關於髂脛束綜合征的文章中討論過。 也就是說, 相較肌力而言, 正確的肌力傳遞對於預防和治療損傷更重要。
二、半月板損傷
在膝蓋的結構中, 半月板的地位十分重要,
三、髕骨損傷
髕骨位於膝關節的前方,在膝關節運動,如下蹲、起立和跳躍等動作中起著力量傳遞和支點的作用。同時,髕骨也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主要裝置之一。這個部位對跑者來說,意義尤其重大。在運動中,膝關節經常需要屈伸運動,髕骨關節面就會與股骨關節面長期相互擠壓、摩擦。日積月累,就會造成髕骨軟骨損傷,如軟骨退變、軟化、碎裂、關節面不平滑等,引起膝蓋疼痛。有很多人肯定都有過這種困擾,久坐之後突然伸直膝蓋的時候會聽到嘎嘣一聲響,或是手放在膝關節上屈伸膝關節的時候總感覺膝蓋裡面有澀澀的感覺。偶爾有這種現象是正常的,但長期的這種症狀恰好是體現了髕骨不合槽的現象。髕骨在我們膝關節一屈一伸的過程中是在股骨的槽裡滑動的,因為它並不是一個100%上下單平面的運動(還有細微的向左右方向的滑動),所以髕骨不能很好的在應有的軌道裡活動是非常常見的。而導致這種現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股四頭肌內側頭和外側頭肌力不平衡,比如說,內側頭更緊會把髕骨往膝關節內側拽,那麼在一屈一伸的過程中會使髕骨更傾向往膝關節內側活動。不要小瞧這一點點的不平衡,某一次跑步後不注意牽拉就會形成,而一旦髕骨不合槽,髕骨彈響、疼痛就會出現。有髕骨彈響的朋友可以進行自我檢測,坐在椅子上腳自然放在地上,你會發現你的髕骨一定不是在膝關節正中的位置,不是更偏左就是更偏右,那麼這就表明你的股四頭肌肌力不平衡。明白了髕骨出現問題的原因,那麼解決的方法就很顯而易見了。就是保證股四頭肌內外側肌力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平時我們鍛煉股四頭肌的方法都是更注重對外側頭的鍛煉,比如說超過60度的深蹲、蛙泳、包括躺在床上空腳蹬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好多人股四頭肌內外側肌力不平衡的原因,因為外側頭相較內側頭更容易被練到。
上樓梯膝蓋疼,考慮是退行性骨關節炎的可能性大。
老年性退化,是引起退行性骨關節炎的主要原因。中老年後,一切組織器官都會發生退行性變化;骨和關節組織也不例外,退行性變化,尤其好發于承重的關節和多活動的關節。過度的負重或過度的使用某些關節,可促進退行性變化的發生。如果下樓或者下樓覺得膝蓋疼,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及時確診並治療。
膝關節在反復屈伸、扭轉時,關節面在不斷地撞擊、摩擦,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磨損性損傷。髕骨,就是俗稱的膝蓋骨。有研究說,膝關節在半屈時,髕骨面上受的力可以達到體重的7倍。頻繁地步行上下樓梯和下蹲時,膝關節的過度負荷會引起臏骨軟化症。調查顯示,膝關節疼痛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是由臏骨軟化症引起的,而30歲至40歲的女性發病率高達50%。
臏骨軟化症的症狀主要出現在半蹲位時,以步行上下樓梯特別是下樓時疼痛更厲害。隨著病情發展,軟骨出現纖維化及滑膜發生炎症時,會因髕骨面的不平整,使膝關節突然不能屈伸(即交鎖症狀)。如出現關節積液等炎性反應,會使膝關節腫脹疼痛。病程後期,會形成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的治療越早越好,爭取儘早控制病情,可以將傳統中醫的經絡導引、募療、腧療、灸療、火針、九宮回陽、蠟療與藥物導入等方法科學組合,對症施治,通過刺激穴位,疏通經絡以達到調脾固腎的治療目的。
應該減少進行這些運動的次數,並且做好個人保護措施。一旦出現半月板損傷,視嚴重程度不同,可以進行手術或保守治療。而無論是手術還是保守治療,最終半月板的恢復靠的是人體自身的血供和新陳代謝,所以半月板的損傷非常不容易康復,且不同人差別會很大。最根本的的原因在於它的血供不是由主動脈提供,而是靠週邊血管深入到半月板中心,而隨著年齡的增大半月板中心會自然退化為無血管組織,也就是說年齡越大半月板血供越差,康復難度就越大。內側半月板與內側副韌帶是相連接的,同時又因為股骨和脛骨在外側的骨性突起比較明顯,所以內側半月板又比外側半月板更容易損傷,且常和內側副韌帶損傷,前十字韌帶損傷合併發生,稱為“三聯傷”。對於跑步這項運動來說發生急性半月板撕裂的可能性比較小,但並不是沒有這樣的先例,所以在平時最好儘量避免在不平整的地面跑步,而且一定要加強對於髖膝踝三大下肢關節穩定性的提高,不要造成錯誤力線的產生。落地時整個下肢,從踝關節到髖關節的穩定性對於避免半月板受傷都很重要。
三、髕骨損傷
髕骨位於膝關節的前方,在膝關節運動,如下蹲、起立和跳躍等動作中起著力量傳遞和支點的作用。同時,髕骨也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主要裝置之一。這個部位對跑者來說,意義尤其重大。在運動中,膝關節經常需要屈伸運動,髕骨關節面就會與股骨關節面長期相互擠壓、摩擦。日積月累,就會造成髕骨軟骨損傷,如軟骨退變、軟化、碎裂、關節面不平滑等,引起膝蓋疼痛。有很多人肯定都有過這種困擾,久坐之後突然伸直膝蓋的時候會聽到嘎嘣一聲響,或是手放在膝關節上屈伸膝關節的時候總感覺膝蓋裡面有澀澀的感覺。偶爾有這種現象是正常的,但長期的這種症狀恰好是體現了髕骨不合槽的現象。髕骨在我們膝關節一屈一伸的過程中是在股骨的槽裡滑動的,因為它並不是一個100%上下單平面的運動(還有細微的向左右方向的滑動),所以髕骨不能很好的在應有的軌道裡活動是非常常見的。而導致這種現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股四頭肌內側頭和外側頭肌力不平衡,比如說,內側頭更緊會把髕骨往膝關節內側拽,那麼在一屈一伸的過程中會使髕骨更傾向往膝關節內側活動。不要小瞧這一點點的不平衡,某一次跑步後不注意牽拉就會形成,而一旦髕骨不合槽,髕骨彈響、疼痛就會出現。有髕骨彈響的朋友可以進行自我檢測,坐在椅子上腳自然放在地上,你會發現你的髕骨一定不是在膝關節正中的位置,不是更偏左就是更偏右,那麼這就表明你的股四頭肌肌力不平衡。明白了髕骨出現問題的原因,那麼解決的方法就很顯而易見了。就是保證股四頭肌內外側肌力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平時我們鍛煉股四頭肌的方法都是更注重對外側頭的鍛煉,比如說超過60度的深蹲、蛙泳、包括躺在床上空腳蹬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好多人股四頭肌內外側肌力不平衡的原因,因為外側頭相較內側頭更容易被練到。
上樓梯膝蓋疼,考慮是退行性骨關節炎的可能性大。
老年性退化,是引起退行性骨關節炎的主要原因。中老年後,一切組織器官都會發生退行性變化;骨和關節組織也不例外,退行性變化,尤其好發于承重的關節和多活動的關節。過度的負重或過度的使用某些關節,可促進退行性變化的發生。如果下樓或者下樓覺得膝蓋疼,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及時確診並治療。
膝關節在反復屈伸、扭轉時,關節面在不斷地撞擊、摩擦,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磨損性損傷。髕骨,就是俗稱的膝蓋骨。有研究說,膝關節在半屈時,髕骨面上受的力可以達到體重的7倍。頻繁地步行上下樓梯和下蹲時,膝關節的過度負荷會引起臏骨軟化症。調查顯示,膝關節疼痛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是由臏骨軟化症引起的,而30歲至40歲的女性發病率高達50%。
臏骨軟化症的症狀主要出現在半蹲位時,以步行上下樓梯特別是下樓時疼痛更厲害。隨著病情發展,軟骨出現纖維化及滑膜發生炎症時,會因髕骨面的不平整,使膝關節突然不能屈伸(即交鎖症狀)。如出現關節積液等炎性反應,會使膝關節腫脹疼痛。病程後期,會形成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的治療越早越好,爭取儘早控制病情,可以將傳統中醫的經絡導引、募療、腧療、灸療、火針、九宮回陽、蠟療與藥物導入等方法科學組合,對症施治,通過刺激穴位,疏通經絡以達到調脾固腎的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