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是中醫養生名言, 出自《內經·素問》, 體現了戰國時“天人相應”的思想。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春夏時, 氣候由寒變熱, 萬物從冬眠中復蘇, 陽氣升發旺盛;人體也是如此。 但同時, 陽氣的升發易導致陰精隨之外泄, 所以在這時, 要注意養陽, 不要令其升發太過, 引起陰精不足, 陰陽失調。 秋冬之季則剛好相反。
如今正值盛夏, 按照“春夏養陽”的理論, 首先就要在飲食上注意清淡, 少油膩, 可適當多吃薑、蒜;少吃冷飲, 尤其是老人和幼兒, 以免傷了脾胃陽氣;老年人多腎虧脾弱陽氣不足, 煮飯要做到鬆軟易消化, 食後能使脾臟健運, 五臟安和。 但需要提醒的是, “養陽”並非“補陽”, 所以人參、鹿茸等大補之物,
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 陽氣與陰精可以相互轉化, 無論何時, 陰陽都要養。 只不過, 春夏更適合養陽, 也更應重視養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