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現如今在生活中變得非常常見了,它主要是發生于患者的肛門後、前正中的地方,以肛門後部居多,兩側的較少。初起僅在肛管皮膚上有一小裂口,有時可裂到皮下組織或直至括約肌淺層,裂口呈線形或棱形,如將肛門張開,裂口的創面即成圓形或橢園形。
1、解剖因素
肛管外括約肌淺部在肛門後方形成肛尾韌帶,較堅硬,伸縮性差。肛提肌大部分附著于肛管兩側,因此肛管前部和後部不如兩側堅強,容易損傷。肛管和直腸形成肛管直腸角,使肛管後部承受糞便壓力大等都是造成肛裂的因素。
2、外傷
慢性便秘患者,由於大便幹硬,排糞時用力過猛,易損傷肛管皮膚,反復損傷使裂傷深及全層皮膚,形成慢性☆禁☆感染性潰瘍。
有人報導,便秘致肛裂占14%~24%,但是便秘也可能是肛裂的後果,是由於病人懼怕排便所致。
此外,產傷也可致肛裂,約占3%~9%。腹瀉時頻繁排便,肛管敏感緊縮也易損傷,反復損傷形成慢性☆禁☆感染性潰瘍。
3、感染
齒狀線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後正中處的肛竇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膿腫,破潰而成為慢性潰瘍。肛管損傷後亦難癒合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認為主要是損傷合併感染所致,感染時炎性細胞可以釋放溶膠原酶,阻止上皮組織再生與延伸。
4、缺血
近期有人提出肛管後正中線缺血是肛裂好發於該處的原因,因為肛管遠端是由直腸下動脈供應,該血管穿越坐骨直腸窩,分出小支經肛管括約肌至黏膜,但多數後聯合處缺乏直腸下動脈分支(占85%)。從毛細血管形態學研究也提示後正中線處內括約肌內部的毛細血管較稀疏。有人應用鐳射多普勒血流儀測得肛管後聯合處的血流較其他象限處為少。以上都說明缺血確是慢性肛裂發病的主要因素。
5、肛管狹窄
先天畸形、外傷或手術所致的肛管狹窄,在幹結糞便通過時更易受損而發生肛裂。
6、內括約肌緊張
肛裂患者有不正常的內括約肌過度收縮現象。由於肛管部位損傷或炎症刺激,使肛門括約肌處於痙攣狀態,致使肛管張力增強,易損傷成肛裂。反射性內括約肌痙攣目前認為是肛裂不易癒合的重要原因。
肛裂患者肛管內壓力明顯高於正常人達127.5±42.2kPa(956±316mmHg),而正常人僅為86.3±33.3kPa(647±250mmHg)。這種高壓在經擴肛治療後可恢復到接近正常。
7、便秘
某些男士好“靜”不好“動”,飲食上挑食,這樣很容易便秘,便秘後幹硬糞塊易擦傷肛管皮膚引起局部感染極易造成肛裂地發生。
8、肛門狹小
肛管皮膚在發育中遲緩,生成肛管狹小,易損傷成肛裂。
9、肛門損傷
幹硬的糞便、便秘或異物容易引起肛管皮膚的損傷,這是引起肛裂的主要因素。
10、肛門感染
因為外傷,肛門口發炎、齒狀線附近的慢性炎症等,損傷感染所致感染時炎性細胞可以釋放溶膠原酶阻止上皮組織再生與延伸也是會引起肛裂。
總之,肛裂的與多種因素有關。長期便秘、糞便幹結引起的排便時機械性創傷是大多數肛裂形成的直接原因。肛管內原有病變,如肛竇炎、肛乳☆禁☆頭炎、直腸炎、結核等均可引發肛管潰瘍,形成肛裂。近來研究認為肛門內括約肌壓力在靜息期增高與肛裂發生關係密切。
引起肛裂的原因有哪些,以上就是小編為您總結的內容,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