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21世紀化學與生活》雜誌報導, 莫斯科醫學研究院的專家發現, 目前只有近10%的肥胖症患者能夠在成功減肥兩年內保持原有的減肥成果。 不能保持減肥成果的原因很複雜, 其中一個原因便是部分肥胖症患者的“心病”未能得到治療。 據專家介紹, 一些人在情緒低落時會不斷地吃東西, 或者暴飲暴食。 另一些人常常失眠, 並且在失眠時吃東西。 久而久之, 這些人便容易患肥胖症。 當這種肥胖症患者接受節食治療時, 常會出現抑鬱、苦悶等反應。 待療程結束後, 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大吃,
專家在對上述患者進行深入分析後發現, 患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大多遇到過下列一種或幾種情況:
一、在嬰兒時期, 母親只在固定時間給孩子餵奶。 而小孩在吃奶時間到來之前, 早已感到了饑餓和不安。
二、在少兒時期, 父母利用各種好吃的對孩子進行獎懲或安慰。
三、遇事易衝動, 容易悲觀。 然而在進食之後, 其心理上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放鬆。 專家指出, 部分人在經歷上述情況後有可能會將心理上的放鬆、情緒上的好轉與食物掛鉤, 養成情緒性進食的習慣。 對於因此而患肥胖症的患者來說, 單純的節食會令他們很難忍受, 減肥效果難以持久。 因此對他們而言, 心理問題是肥胖症的病因, 在治療這種肥胖症患者時必須先治“心”病。
根據上述研究成果, 專家對40名習慣於情緒性進食的肥胖症患者實施了心理療法。 在治療的過程中, 醫生努力使患者對食品以外的事物產生了興趣, 學會了用“腦”而不是“胃”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之後專家發現, 心理療法促進了節食和鍛煉的效果, 上述40位患者在結束減肥療程一年多後, 均保持了原先的減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