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兩手拇指交替從眉心推至前按摩, 每天按摩1到2次即可, 每次25~50次, 經常按摩(開)天門能夠開竅醒腦, 鎮靜安神。 常用於外感發熱、頭痛等一些症況。
坎宮:兩手大拇指分別從眉心必須同時分推向眉梢處, 每天1次即可, 每次25~50次, 可以有效的緩解外感發熱、驚風、頭痛等。
太陽: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一橫指的意思是:指一“食指”的寬度, 也就是食指的直徑長度)即太陽穴。 用雙手中指羅紋面用力或雙手大拇指羅紋面用力,
高骨:耳後就是高骨, 用兩手大拇指用力同時對高骨進行揉圈按摩, 每天1到2次, 每次25~50次, 對頭痛、感冒、驚風、煩躁不安有非常好的療效。
擦法: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表面往返摩擦。 動作應緩慢, 不要用力, 要有節奏地進行, 切不可以忽快忽慢, 要均勻適度。 這種手法能起到舒筋活骨的作用, 可以提高皮膚溫度, 潔膚, 使皮膚具有光澤, 改善汗腺與皮脂腺的功能。
按法:用中指的指腹在合適的穴位有節奏地, 一起一落地進行按摩。 要求用手腕的力量帶動操作部位, 配合呼吸有節奏地平衡操作。 力度應由輕到重, 逐漸增加。 用力的輕重, 應視按壓的部位不同, 也應考慮被按摩者的舒適程度。 按法能夠疏通經絡, 開導閉塞, 化滯鎮痛, 舒展皮膚。 可以降低過度的神經興奮, 放鬆肌肉, 改善組織的血液迴圈, 改變淋巴管內的淤滯狀態。
摩法:用手指或指腹在所選定的穴位或體表的某部位上做與皮膚平行的輕緩的迴旋移動。 要求按摩時動作輕柔、緩和, 不要時輕時重。 這種手法有和中理氣的作用, 能消積導滯, 消炎退熱, 消腫散寒, 調節氣血, 止痛消皺。 能改善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 提高局部皮膚溫度, 促使衰老細胞脫落, 加速血液、淋巴迴圈。
拿捏法:將拇指與食指,
中指或用拇指與其餘四指彎曲成弧形,
在所選定的穴位或肌肉豐滿的部位,
一握一松地用力拿捏,
常用於頸背部斜方肌或肩部三角肌部位的按摩。
拿與捏的區別在於,
從手形上看,
拿法是呈弧形的,
捏法是呈鉗形的。
拿法施力的面積比較大,
捏法則比較小。
操作時,
以手指的活力來帶動操作部位。
拿法刺激性較小。
操作時應舒緩有力,
動作要連貫、協調,
由輕漸重。
拿捏法能開導閉塞的經脈,
調和氣血,
疏鬆肌腱。
可以加強血液的迴圈,
改善局部新陳代謝,
增強關節的靈活性和肌肉的收縮能力。
拍法:雙手或單手手掌附著於皮膚,
上下交替,
有節奏地輕拍所選定的穴位或某一部位。
動作要用力適度,不可重拍,要注意節奏,要用腕力而不是臂力。能行氣止痛,放鬆肌肉,消除疲勞。
頭部的局部按摩可防治失眠、頭痛、精神不振、眩暈頭昏、失眠多夢、耳嗚、神經衰弱、脫髮白髮、面色晦暗等:頭部的整體按摩可防治肢體癱瘓麻木、耳聾失語、高血壓、面神經麻痹等。總的來說,堅持對頭部進行按摩,可使督脈、磅胰經等循行於頭部的經給氣血通暢.活躍大腦的血液迴圈,增加大腦的供血量,促進神經系統的興奮、起到清腦提神、強身健體、烏秀髮、改善面色的作用。
頭部的局部按摩可防治失眠、頭痛、精神不振、眩暈頭昏、失眠多夢、耳嗚、神經衰弱、脫髮白髮、面色晦暗等:頭部的整體按摩可防治肢體癱瘓麻木、耳聾失語、高血壓、面神經麻痹等。總的來說,堅持對頭部進行按摩,可使督脈、磅胰經等循行於頭部的經給氣血通暢.活躍大腦的血液迴圈,增加大腦的供血量,促進神經系統的興奮、起到清腦提神、強身健體、烏秀髮、改善面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