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秋季, 天氣變得寒冷, 空氣也變得乾燥起來。 很多人在浴後或睡覺時感覺四肢和身上奇癢難耐, 這是冬季好發的皮膚乾燥症在作怪。 尤其在晚上, 用鹼性較大的浴液洗完熱水澡後, 瘙癢症狀更明顯。 有的人在癢處抓撓, 皮膚出現一條條的抓痕, 有時甚至可以看到淡褐色的斑片。 洗澡次數增加及不正確的洗澡方式, 是導致皮膚瘙癢症增多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 要遠離瘙癢, 最關鍵一點是掌握正確的洗澡方法。 一些科普文章建議, 一周只能洗一兩次澡。 專家認為, 只要方法正確,
據介紹, 人的皮膚表面有一層薄薄的“皮脂膜”, 它是由分泌的油脂、汗液和皮膚細胞碎屑構成的, 對皮膚起著保護作用, 並讓皮膚看上去有光澤。 冬季皮膚乾燥、缺水、瘙癢, 就源于這層皮脂膜受到了破壞。 正確洗澡, 應該是清潔皮膚的同時不破壞皮脂膜。
步驟1.水溫應在40~50攝氏度, 比體溫略高, 不感覺燙。 水太燙會破壞皮脂膜, 造成皮膚微小的損傷, 加重瘙癢。
步驟2.如果是天天洗澡, 每次5~10分鐘就可以, 不要超過30分鐘。 推薦盆浴或木桶浴, 這是因為泡在水裡能促進皮膚吸收水分, 並且能加快血液迴圈, 改善皮膚代謝。 洗澡時, 不要搓, 以免造成皮膚損傷, 加重瘙癢。 另外, 老人盆浴,
步驟3.儘量選中性或弱酸性的沐浴露, 不要用鹼性的香皂、肥皂。 判斷酸鹼性, 看商品說明就可以。 冬季洗澡, 如果不是特別髒, 可以不用沐浴露。
步驟4.浴後一定要在皮膚沒幹透的情況下搽乳液, 除了腋下、腹股溝, 全身都要抹。 小腿、腰、臀和前臂皮脂腺最少, 最容易發生瘙癢, 要多抹或反復抹。 由於浴後乳液保濕作用只有一兩天, 因此即使不洗澡也要記得塗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