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纏絲功”的訓練
(一)纏絲功的形體訓練
“纏絲功”的形體訓練,
是指肢體各部位在太極拳運動中得以“螺旋形”地纏繞鍛煉。
1.軀幹部位:
以身軀正中為軸線(上通百會穴, 下至會陰穴一線貫串, 即中氣之通道), 腰為主要動力, 以“套腰勁、花腰勁、螺旋腰勁”為訓練方法, 同時旋脊轉腰, 胸腰折疊蛹動和以胸腰運化。
2.上肢部位:
以胳膊正中為軸線(以中氣貫串), 雙肩對拉拔長, 鬆開似脫, 互為催領, 互相傳遞。 同時旋腕轉膀, 促使肱骨旋動, 尺橈二骨擰擦翻轉, 雙手做順纏與逆纏, 雙肘松垂隨之同步旋轉。
3.下肢部位:
以腿正中(以中氣貫串)為軸線,
雙胯同時鬆開,
爭橫前綣裡合,
襠勁撐圓,
開膝合臏,
雙腿裡纏,
雙足纏絲法,
有了體會後再練兩手足和兩臂腿的同步纏法,
及其身體一側的同步纏法,
逐步掌握身體各部和整體的纏法。
在其纏繞的運動中,
必須細心地體會揣摩“筋骨的對拉拔長,
對形體纏絲的總要求是:
從腰部纏至四梢,
再從四梢纏繞回腰間,
循環往復。
其緊要者在於腰、肩、胯必須旋轉一致,
(二)內纏外繞
互為裡表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較為難練, 難就難在功夫, 猶難者, 長久功夫。 陳式太極拳有一個大原則, 講究處處皆有陰陽開合, 隨處皆有圈。 可見, 周身纏絲運動應當始終在“中氣”貫串下協調一致、和諧完整。 尤其要注意的是, 氣由精變, 由弱而壯, 生於腎, 養于丹田, 發于丹田, 出入於命門, 順脊而行, 循經走脈, 充於肌膚纏繞運行, 複歸丹田之中。 正如馮志強老師說:“心為一身之主, 腹為內氣之源, 腰為發勁之機, 胸為運化之府, 脊為督氣之徑, 肢為運動之道。 其主要者, 即氣不離丹田。 ”為此, 在纏絲勁訓練中要加強內氣的凝聚能力, 注意氣息的潛轉與運行。 其氣由腎而發, 自後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