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瘦身已經成為現今社會的高頻詞, 從追求窈窕身材的青春少女到日漸發福、啤酒肚凸現的中年人, 都躋身於減肥的行列。
節食也是大家減肥的一種常用方法, 但效果往往不佳, 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讓人痛苦的過程。
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赫爾曼和玻利維搜索了有關肥胖和暴飲暴食的30多年的研究報告, 他們發現雖然醫學領域一直在強調饑餓感和過飽是肥胖流行的根源, 但這兩個因素並不是暴飲暴食最重要的原因。
他們的綜述提出, 比起人們饑餓的感覺, 大眾對哪些食物適合食用、什麼時候吃以及吃多少的普遍看法對攝入食物的數量有著更顯著的影響。
人們常常讓周圍環境的提示來支配他們的飲食選擇, 而不是堅持可以滿足他們身體或營養需要的選擇。 菜量的大小、美味與否、菜肴的多樣性和同伴吃的食物都會對個體攝入食物造成有力的影響。
社會環境的規則也會讓飲食習慣有所改變, 例如不想讓自己表現得在飲食上太過放縱的人, 可能在正式場合就會拒絕再要一份餐, 但是在家人和親密朋友面前、在自助餐時就會接受加餐。
赫爾曼教授說, 這是一種潛在的作用。 人們經常注意別人的行為, 依靠他們以前的行為或其他社會暗示來決定進食, 因此導致比實際需要攝入量多。
進食行為常常發生在生物學不感應區域, 個體不是真正的饑餓, 也不是真正地吃飽了。 沒有精確的生物學原因讓我們開始、繼續或停止吃飯, 因此我們就很容易受來自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