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脾虛症是指中醫所稱之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症, 其病情雖較繁雜, 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經閉、帶下、四肢逆冷、等症狀。
脾虛分類症狀
1.脾氣虛:腹脹納少, 食後脹甚, 肢體倦怠, 神疲乏力, 少氣懶言, 形體消瘦, 或肥胖浮腫, 舌苔淡白。
2.脾陽虛:大便溏稀, 納少腹脹, 腹痛綿綿, 喜溫喜節按, 行寒氣怯, 四肢不溫, 面目無華或浮腫, 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 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多見於慢性出血的病證, 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 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症狀。
脾虛病因:
脾在五行中屬土, 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 脾主運化, 統血, 升清,輸布水穀精微, 為“氣血生化之源”。 人體出生後, 各臟腑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穀精微以濡養, 故稱脾為“後天之本”。
其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 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 藥、食損脾或慢性腎病患者濕邪久居, 損傷脾氣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
脾虛須對症調理:
1.脾氣虛:多因飲食不節, 或勞倦過度, 或憂思日久, 損傷脾土, 或抵抗力不足, 素體虛弱。
2.脾陽虛: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成, 也可因飲食失調, 過食生冷, 或因寒涼藥物太過, 損傷脾陽, 或腎陽不足, 命門火衰, 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氣下陷:中氣亦指脾氣。 脾氣上升, 將水穀精微之氣上輸於肺,
4.脾不統血:脾氣虛弱, 不能攝血, 則血不循經。
應對脾虛6種食物
1、甘薯
甘薯又被稱作“紅薯”, 屬於性平味甘的食物。 常吃能夠健脾益胃, 治療和改善疳積瘦弱, 腹脹瀉痢等身體不適症狀。
2、薏苡仁
味甘淡, 屬性微寒。 具有利水滲濕和止瀉的作用。 對於腹瀉、食欲下降等脾虛症狀都適用。
3、粳米
又被稱為“大米”。 性平味甘, 對於脾胃以及肌肉的保健都具有益處。 可以用來治療、改善因脾虛所致身體消瘦、煩悶、泄瀉、下痢等症狀。
4、小麥
小麥屬於性涼味甘的五穀類食物。具有健心護腎、清熱止渴的功效。適用於口乾舌燥、心煩不安、食欲不振等脾虛症狀。
5、芝麻油
芝麻油性涼味甘,能夠潤滑腸道、預防大便幹結、幫助身體排毒解毒、治療食積腹痛、潰瘍等症
6、糯米
糯米又被稱作“江米”,性質溫和,味甘,適合脾虛胃寒的人食用。具有暖和脾胃、消除口舌乾渴、改善自汗、治療便溏和腹瀉等功效。
小麥屬於性涼味甘的五穀類食物。具有健心護腎、清熱止渴的功效。適用於口乾舌燥、心煩不安、食欲不振等脾虛症狀。
5、芝麻油
芝麻油性涼味甘,能夠潤滑腸道、預防大便幹結、幫助身體排毒解毒、治療食積腹痛、潰瘍等症
6、糯米
糯米又被稱作“江米”,性質溫和,味甘,適合脾虛胃寒的人食用。具有暖和脾胃、消除口舌乾渴、改善自汗、治療便溏和腹瀉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