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並非某個區域的特產, 全世界各個地區都有不少肥胖者。 不過東方人和西方人由於生理、生活習慣的不同, 同樣是肥胖, 卻有不同的特點, 減肥方法也就不能簡單地照搬。
中醫論肥胖原因
中醫對於肥胖的認識早有記載, 發生原因多與“濕、痰、虛”有關。 中醫根據成因把肥胖分為以下幾類:
1、腹型肥胖:因肝氣過剩引起, 多伴有便秘及高血壓傾向。
2、虛胖:因腎功能太強或太弱引起, 多伴有月經不調、手腳冰涼等症狀。
3、脂肪型肥胖:因血氣過盛引起, 容易引發心臟病。
4、病態肥胖:因血氣不足, 脾臟陽氣太盛引起, 產後肥胖、激素性肥胖屬於此類。
5、氣胖:因三焦經異常引起, 屬精神壓力型肥胖。
對於這些類型的肥胖, 中醫認為其根本原因是陰陽平衡失調, 直接影響到人體體液的酸鹼度及體內酶的存活度。 而中醫則能夠由內而外的調整人體, 從調節內分泌入手、對肝、脾、腎、心臟、肺及三焦等進行調節, 通過氣血津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的統一, 達到減肥的目的。 同時, 中藥無副作用, 還能起到滋補和保健的作用。
中醫認為肥胖病多為本虛標實之症。 本虛以氣虛為主, 若兼陰陽失調, 可有陽虛或氣陰虛, 病在脾、腎、肝、膽及心、肺,
東方人以中心性肥胖更多見
西方人肥胖的數量比較多,
這種類型的肥胖內臟脂肪增多, 在體內堆積起來。 東方人一般男性腰圍≥90釐米, 女性腰圍≥85釐米就是中心性肥胖。
中心性肥胖者的胰島素抵抗要比均勻性肥胖者更為嚴重, 也更難糾正, 與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關係更為密切。
當前中國擁有超重人群2億, 肥胖者6000多萬人, 如此龐大的中心性肥胖人群正在成為滋生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的源頭。 中國已到了應該積極防治肥胖的緊要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