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體 » 肥胖預防

健康減肥有問有答 讓你瘦得快一點

問:前些日子我們翻譯美國預防雜誌, 就談到胖人和自然瘦的人很大的區別在於心理。 瘦人可能餓慣了, 不覺得是痛苦, 但胖人受不了,

這頓沒吃完就想著下頓幾點吃。

答:改變不良習慣, 與其當成痛苦, 不如當成樂趣。 其實並不是瘦人餓慣了, 而是瘦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飽, 很多胖人卻不知道。 飽有不同的層次, 飽需要你細心體會。 一邊吃飯一邊說話, 往往感覺不到什麼時候飽。 過去孔夫子講, 食不語, 寢不言, 是有科學道理的。 吃飯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 就難以注意到自己什麼時候飽了。 以後可以自己做個實驗, 拿一個白饅頭來, 讓你馬上吃下去, 你會感覺很辛苦。 但是, 如果讓你上網看你最愛看的內容, 你下意識地一口一口地吃, 一會兒工夫這個饅頭就吃沒了, 而且一點兒都不覺得難吃。

你大腦興奮的時候, 胃腸功能就受到抑制, 所以飽了可能還是覺得沒飽。

饑飽是人最基本的本能, 可是一邊做事情一邊吃飯時, 人們不僅喪失了理性, 沒准連本能都沒有了。

問:瘦人常常忍得“七分饑”, 人們們說胖人是吃什麼什麼香, 是這樣嗎?怎麼把握七八成飽這個度?

答:飽有不同層次的飽。 如果你慢慢地吃一頓飯,

吃一口, 嚼一陣, 再咽下, 集中注意力, 就能體會你吃的東西是否讓你飽。 剛開始可能很餓, 食欲很強, 吃每一口都覺得很愉快, 很積極;過幾分鐘以後, 你可能就發現, 吃的興趣沒有原來那麼強了。 當然你還在吃, 覺得胃裡好象沒滿, 但好象這口等會兒也無所謂, 這時候你的饑餓感已經沒有了。 再往下走, 你還可以繼續吃, 但覺得可吃可不吃;再往後, 你多吃一口都覺得難受……

“七八成飽”就應該停在可吃可不吃的時候, 你要找到這個點。 很多人是到了胃裡機械性地膨脹, 才覺得飽。 如果食量是靠物理膨脹控制的, 就喪失了人控制食量的本能。 人吃了東西, 口腔就會給大腦和胃腸發信號;胃腸裡消化的東西往下走, 營養素被吸收之後,

也會給大腦發信號控制食欲。 可是現代人把這些本能都弄亂了:吃飯不規律, 吃東西的時候說說笑笑, 談生意論感情, 看電視上網什麼的, 不能準確感覺到七分飽, 所以最後的食量往往超過身體的需要。

問:如何又享受美味又能抵制住它的誘惑?

答:如果總要抵制美味, 生活就比較痛苦了, 應該是順其自然。 我的食量在同年齡的女人中已經算是不少了。 跟我出去吃飯的時候, 別人都說, 你吃這麼多, 為什麼還沒有胖?她們吃得很少, 很控制自己, 也沒見瘦。 我從來不讓自己餓著, 但也從來不會吃到撐, 只要感覺到飽了, 到了我本能認為合適的那個點, 對食物就再沒興趣了。 如果我吃到這個點, 已經飽了, 世界上最美味的東西端到我的面前, 我也毫不動心。 再吃就覺得不舒服了, 是負擔了。 到下頓餓了, 看著粗茶淡飯也覺得特別想吃。 專心致志地吃飯, 就能把握這種本能。

問:我以前一個朋友說剩這麼一大盤餃子, 他說怎麼能剩了, 像打掃戰場一樣, 都吃掉了, 而這盤餃子對別人來說可能是一頓飯。

答:美國有人研究盤子大小和食量的關係。他們做了實驗,讓小朋友自己盛東西吃,或者把一大盤子盛好,放在他面前吃。結果,讓他自己取,會比你給他盛的食量少25%。小孩兒從小被教育要把盤子裡的飯菜吃完,不要剩才是好孩子。結果孩子慢慢形成一個觀念,盛多少吃多少,給多少吃多少,而不是按照自己本能的饑飽來調整食量,這種教育是不對的,應該教育孩子覺得飽了就可以停,剩下沒關係。

問:現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現在就提倡每人吃飯的時候剩幾口,當然美國物質極大豐富,我們會覺得頓頓都剩得造成多大的浪費?但是可以看出美國是鼓勵大家少吃。

答:他是鼓勵大家少吃,我是鼓勵人們少盛。有國外研究者調查了市場上食物的份量與食量的關係,比如你買了一升的優酪乳,算4份,每份算250毫升。實際上你給孩子一份250的優酪乳,他喝完了;你給他500毫升,沒准也一口氣喝完了。但是如果你把500毫升的優酪乳變成4個小杯,他可能喝一杯就停了,未必去喝第二杯;而第二杯喝完之後,很少有人再喝第三杯了。所以,人們的食量會受到包裝數量大小的影響,用小盤盛飯菜好些。

北方餐館都是特別大的盤,買東西的時候,包裝的份量也特別大,像餅乾往往是加大裝,麵包往往買一送一。其實食品應該用小份供應,不應一味追求盤子大。小時候父母讓我們把飯吃完,因為那是能量不足的時代,這頓剩了,下頓可能沒吃的。現在我們只有吃不了的時候,沒有吃不到的時候,所以整個教育方式,包括給飯菜的份量體系都要發生變化。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越是整體富裕的地方,盤子就越小。北京人抱怨上海餐館給的菜量太少,其實像日本、韓國上的菜盤,每盤都很小,食物少量多樣,恐怕更健康。北方人吃菜總要一大盤才覺得夠份量,還要汪著油才覺得夠實惠。其實營養素吃多了之後用不了,變成肥肉長在身上,更浪費!

問:要想滿足飽腹感可以多吃一點菜?

答:我們做過研究,吃不同東西飽感是不一樣的。同樣一頓吃500千卡能量,如果你吃的是蛋糕,只是兩三小塊,吃的時候極快,吃下去以後根本不飽,覺得意猶未盡,因為蛋糕太容易吃下去了。如果這500千卡你吃的是蔬菜、粗糧加豆製品,就吃得可飽了,甚至感覺吃不完。據我們實驗室研究的結果,你的飽感,以及飽感持續的時間長短,跟你吃東西的速度有極大的關係。凡是需要你耐心去嚼的都比較飽人,不需要嚼的就不行。

問:有時候我嚼幾口還會感覺到食物的香味。

答:對,咀嚼的過程,一是幫助消化,減輕胃腸負擔,二是可以把很多有毒的東西進行解毒,三是能夠提高你的飽感。通過咀嚼,給大腦一個反應,也給下面的胃腸一個反應,因為胃腸也能分泌跟食欲有關的激素。你吃的時候足夠長,食物從胃排到小腸,小腸吸收後血糖上升,會給大腦一個飽的信號。如果你吃得太快,食物來不及充分吸收,還沒給你大腦信號,結果一直要到胃裡感覺飽脹,你才知道自己飽了。

問:另外少吃本身對胃腸的負擔也是一個減少。

答:現在提倡大家吃得慢,主要不是考慮保護胃腸,而是考慮到控制食量,增加飽感。嚼了很長時間確實有飽感。你每一口都嚼三十多下,同樣吃一份東西,最後飽感絕對不一樣。現在我們吃東西普遍就是太快了。一是時間緊促,不能不吃得很快;另外一個原因是,食品加工的方向總是向“鬆軟得能彈起來”,“柔軟得入口即化”,“脆得一碰牙齒就斷”的方向發展。但這些東西對控制食欲是非常不好的。粗的、需要咀嚼的東西菜有利於控制食欲。

所以,吃同樣多的東西,飽感是不一樣的。每個減肥的人都應該認識到這點,明智地選擇食物,專心地進食,細緻地咀嚼,才能自然地控制食量。

答:美國有人研究盤子大小和食量的關係。他們做了實驗,讓小朋友自己盛東西吃,或者把一大盤子盛好,放在他面前吃。結果,讓他自己取,會比你給他盛的食量少25%。小孩兒從小被教育要把盤子裡的飯菜吃完,不要剩才是好孩子。結果孩子慢慢形成一個觀念,盛多少吃多少,給多少吃多少,而不是按照自己本能的饑飽來調整食量,這種教育是不對的,應該教育孩子覺得飽了就可以停,剩下沒關係。

問:現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現在就提倡每人吃飯的時候剩幾口,當然美國物質極大豐富,我們會覺得頓頓都剩得造成多大的浪費?但是可以看出美國是鼓勵大家少吃。

答:他是鼓勵大家少吃,我是鼓勵人們少盛。有國外研究者調查了市場上食物的份量與食量的關係,比如你買了一升的優酪乳,算4份,每份算250毫升。實際上你給孩子一份250的優酪乳,他喝完了;你給他500毫升,沒准也一口氣喝完了。但是如果你把500毫升的優酪乳變成4個小杯,他可能喝一杯就停了,未必去喝第二杯;而第二杯喝完之後,很少有人再喝第三杯了。所以,人們的食量會受到包裝數量大小的影響,用小盤盛飯菜好些。

北方餐館都是特別大的盤,買東西的時候,包裝的份量也特別大,像餅乾往往是加大裝,麵包往往買一送一。其實食品應該用小份供應,不應一味追求盤子大。小時候父母讓我們把飯吃完,因為那是能量不足的時代,這頓剩了,下頓可能沒吃的。現在我們只有吃不了的時候,沒有吃不到的時候,所以整個教育方式,包括給飯菜的份量體系都要發生變化。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越是整體富裕的地方,盤子就越小。北京人抱怨上海餐館給的菜量太少,其實像日本、韓國上的菜盤,每盤都很小,食物少量多樣,恐怕更健康。北方人吃菜總要一大盤才覺得夠份量,還要汪著油才覺得夠實惠。其實營養素吃多了之後用不了,變成肥肉長在身上,更浪費!

問:要想滿足飽腹感可以多吃一點菜?

答:我們做過研究,吃不同東西飽感是不一樣的。同樣一頓吃500千卡能量,如果你吃的是蛋糕,只是兩三小塊,吃的時候極快,吃下去以後根本不飽,覺得意猶未盡,因為蛋糕太容易吃下去了。如果這500千卡你吃的是蔬菜、粗糧加豆製品,就吃得可飽了,甚至感覺吃不完。據我們實驗室研究的結果,你的飽感,以及飽感持續的時間長短,跟你吃東西的速度有極大的關係。凡是需要你耐心去嚼的都比較飽人,不需要嚼的就不行。

問:有時候我嚼幾口還會感覺到食物的香味。

答:對,咀嚼的過程,一是幫助消化,減輕胃腸負擔,二是可以把很多有毒的東西進行解毒,三是能夠提高你的飽感。通過咀嚼,給大腦一個反應,也給下面的胃腸一個反應,因為胃腸也能分泌跟食欲有關的激素。你吃的時候足夠長,食物從胃排到小腸,小腸吸收後血糖上升,會給大腦一個飽的信號。如果你吃得太快,食物來不及充分吸收,還沒給你大腦信號,結果一直要到胃裡感覺飽脹,你才知道自己飽了。

問:另外少吃本身對胃腸的負擔也是一個減少。

答:現在提倡大家吃得慢,主要不是考慮保護胃腸,而是考慮到控制食量,增加飽感。嚼了很長時間確實有飽感。你每一口都嚼三十多下,同樣吃一份東西,最後飽感絕對不一樣。現在我們吃東西普遍就是太快了。一是時間緊促,不能不吃得很快;另外一個原因是,食品加工的方向總是向“鬆軟得能彈起來”,“柔軟得入口即化”,“脆得一碰牙齒就斷”的方向發展。但這些東西對控制食欲是非常不好的。粗的、需要咀嚼的東西菜有利於控制食欲。

所以,吃同樣多的東西,飽感是不一樣的。每個減肥的人都應該認識到這點,明智地選擇食物,專心地進食,細緻地咀嚼,才能自然地控制食量。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