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品質指數(BMI)是常用來評估肥胖與否的工具。 其計算方式如下:
BMI =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
成年人的理想BMI值為18.5≦BMI 體脂率
推測體脂率的方法有好幾種, 除了使用體脂計測量之外, 也可以透過量腰圍來推算:
男性體脂率推算法:
參數a = 腰圍(公分)x 0.74;參數b =(體重∕公斤x 0.082)+ 44.74;
體脂肪總重量= a–b, 體脂肪比例 =(體脂肪總重量 ÷ 體重)x 100%
參數a= 腰圍(公分)x 0.74; 參數b=(體重∕公斤x 0.082)+ 34.89;
體脂肪總重量= a–b , 體脂肪比例=(體脂肪總重量÷體重)x 100%
男生正常體脂率約在15%~25%, 女生則為20%~30%;成年男性的體脂肪率若大於25%, 女性大於30%, 即使體重與BMI值在正常範圍內, 仍屬肥胖。
腰圍
測量腰圍可以瞭解內臟脂肪量, 腰圍愈寬, 代表內臟脂肪愈多, 愈容易引發慢性發炎與多種慢性病, 因此, 若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 都屬於內臟脂肪含量超標者。
認識脂肪
針對脂肪組織, 顏榮郎醫師有以下解釋:人類的脂肪可分為兩種, 但它們對於健康的影響卻完全相反。
白色脂肪組織
內臟脂肪屬之, 主要功能在儲存多餘熱量,
褐色脂肪組織
主要功能是產熱以維持體溫;由於嬰兒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尚不發達,
褐色脂肪細胞中的脂肪被儲存成多顆中小型油滴, 且富含許多線粒體(是白色脂肪細胞的1,000倍);這些線粒體能讓脂肪酸代謝直接以熱能的產生而釋放, 因此褐色脂肪愈多, 愈能消耗身體過剩的熱量, 有利於減肥。
但是當我們自出生後, 褐色脂肪會逐漸減少, 長至成人時已大幅退化;而白色脂肪則會隨著年齡增長愈長愈多。 近年研究顯示, 成人仍有少量褐色脂肪, 主要分佈在後頸部、鎖骨上方、肩胛骨附近、腋窩下、心臟、脊椎和腎上腺週邊。
肥胖與慢性低度發炎的關係
當脂肪生長過快, 脂肪組織擴張超過血管供應能耐時, 會因缺氧而導致脂肪細胞死亡,
近年才逐漸被醫界瞭解的慢性低度發炎, 是因急性發炎時受傷組織的修復不完整, 使發炎持續低度運作而產生。 這類發炎不劇烈, 患者或醫師通常不會主動治療, 因此發炎現象可能持續數年。
此時若加上肥胖而致慢性發炎反應加劇, 或是加上長期心理壓力、抽煙等不良生活習慣, 慢性發炎便可能引發各種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老人癡呆症、巴金森氏症等), 也可能會誘發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