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研究結果表明,人體的食欲受到血糖水準、瘦素(leptin)、饑餓素(grehlin)、內分泌調節肽(PYY)、縮膽囊肽(CCK)等多種生化因素的控制。 其中饑餓素是胃裡產生的一種食欲調節因數,如果人體減少能量攝入,節食挨餓,那麼等到下一餐時,饑餓素的水準就會自動上升,使人的食欲加強。
饑餓減肥之所以失敗率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這裡。 上一頓少吃的下一頓補回來,減肥就在上缺下補中忽悠過去了。 胃旁路手術是能夠避免這種麻煩的一個辦法,簡單說,就是把胃紮起來一部分,這樣就會減少饑餓素的產生,食欲就不會因為少吃而上升。
但是,讓胃挨針真的好嗎?
近日,辛辛那提大學在Nature Medicin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饑餓素並不是一製造出來就有活性的,它要經過一個名叫GOAT的醯基轉移酶的作用才能變成活性形式。 研究者發現,在空腹的時候,活性饑餓素的含量並不升高。 一旦開始攝入高脂肪食物,活性饑餓素的含量就會迅速上升,GOAT的活性也在得到脂肪之時大幅度上升。
研究中,那些善於製造GOAT的小鼠,只要得到高脂肪的食物,就會迅速長胖;而敲掉GOAT基因的小鼠,面對高脂肪的食物,卻不會明顯長胖。 這就說明,GOAT是人體感知食物中脂肪的重要途徑。
換言之,人們得到富含脂肪的食物的時候,大腦就獲得“能量充足,可以儲備”的信號,通過發揮GOAT的活性,製造饑餓素,促進人體大量進食,然後把多餘的能量儲備起來。
饑餓素實際上是被食物中的脂肪所啟動的,此言一出,在瘦身道路上苦苦掙扎著的吃貨們,腸子都悔成綠竹了吧?
這個研究不僅給正在減肥的吃貨當頭一棒,還為我們上了一課:食物中的脂肪,並不會讓人少吃,而是讓人多吃;高脂肪的食物,也正是最激起食欲的食物。 想想也是,餐桌上的雞鴨魚肉、蔬菜水果,哪些才會讓你食指大動?
雖說,那些有“油水”的食物最後能令我們感覺非常飽,似乎能夠抑制食欲,但千萬不要忘記,這時候我們早已攝入過多的能量。 如果吃低脂肪的食物,同樣吃到飽為止,攝入的能量卻會少得多。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每餐多吃1湯匙(約10克)油,我們的胃幾乎沒有任何感覺。 但一湯匙油已經給我們帶來90千卡的能量,相當於三分之一小碗米飯;它還會讓饑餓素增加,刺激胃口,讓人不自覺地又多吃進去一些食物;同時,它讓我們不易察覺飽……所有東西加在一起,那就不止三分之一碗米飯的能量了。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博士范志紅表示,健康生活所講求的餐飲營養、烹調營養的第一要務,就是減少飯菜當中的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