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有上述五大類減肥藥物的存在, 我們對於使用西藥減肥還是持一種十分謹慎的態度, 嚴格掌握使用藥物治療的指征是必要的。
(1) 應用藥物抑制食欲, 以保證病人忍受飲食控制。
(2) 飲食控制半年到一年, 體重仍有增加者。
(3) 病人拒絕飲食控制, 可試用藥物治療。
(4) 對於某些情緒不好者, 或伴有消化性潰瘍者, 在飲食治療有困難時, 應加用藥物作為一種暫時的辦法。
常用西藥分述如下:
1. 食欲抑制劑
主要為苯丙胺及其衍生物, 作用部位在下丘腦, 為促進神經末梢腱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 而去甲腎上腺素的再吸收受到抑制, 使神經末梢去甲腎上腺枯竭而抑制攝食。
苯丙胺用於肥胖症熱量膳食治療的輔助作用, 常和巴比妥類合併使用, 以抵消神經興奮的副作用。 此類藥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失眠、不安、頭暈、震顫、頭痛、心悸、口幹、散瞳、脈數, 血壓升高等作用。
因該藥可緩解疲勞、產生欣快感、易成癮和產生精神依賴性, 不宜長期大劑量使用。 對甲亢、青光眼、交感胺類過敏者, 對孕婦及危險職業的人, 如司機、爐前工、架子工等均不宜使用, 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者合用可產生高血壓。
2. 阻止消化吸收類藥物
利用某些藥物阻止消化吸收的功能, 減少能量的吸收和利用, 從而達到治療肥胖症的作用。
如:新黴素, 每日8克以上可導致類脂吸收不良和脂肪瀉。
消膽胺與腸腔膽酸結合使脂肪乳化困難, 也可引起脂肪瀉。
紅黴素的胃腸反應可使人食欲大減。
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大多是澱粉,
此外, 膨脹充塞劑(假食療法)也使人產生飽脹感, 降低食欲, 減少能量攝入, 但不致引起饑餓, 從而起到減肥的目的。
3. 影響脂代謝藥物
利用某些藥物來妨礙脂質代謝, 減少脂肪組織的蓄積達到減肥目的。
4. 其它藥物
抑制胰島素分泌藥, 如:甘露庚酮糖。 二氮嗪, 輕瀉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