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體 » 瘦身塑形

肌肉牽拉技術與方法 分享其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肌肉牽拉技術與方法 一 技術分型 根據牽拉技術來源, 牽拉方式和持續時間, 可以把牽拉分為以下幾種。

(一)被動牽拉 被動牽拉是利用外界力量如治療者、 器械或病人自身健側肢體力量來牽拉的一種方法。 根據 是否使用器械又分為手法被動牽拉和器械被動牽拉 2 種。 1、手法被動牽拉:治療者對發生緊張和攣縮的組織或活動受限的關節, 通過手力牽拉, 並 通過控制牽拉方向、速度和持續時間, 來增加攣縮組織的強度和關節活動範圍。 手法被動牽 拉是最常用的一種牽拉技術。 與關節的被動活動不同, 軟組織的被動牽拉是使活動受限的關 節活動範圍增大, 而關節被動活動是在關節活動未受限、可利用的範圍內進行活動, 目的是 維持關節現有的活動範圍, 但無明顯增加關節活動範圍的作用。 與機械被動牽拉相比, 手法 被動牽拉是一種短時間的牽拉,
一般每次牽拉持續 15-30 秒, 重複 4-6 次。 在具體應用時, 常用維持性牽拉和強制性牽拉兩種。 緩慢、輕手法牽拉, 持續 15-30 秒或更長時間, 稱為維 持性牽拉; 這種牽拉不容易引起肌肉的牽拉反射和增加已被拉長了的肌肉張力, 有時也稱為 靜力性牽拉。 彈性牽拉是指大強度、 短暫的“跳躍式”牽拉, 這種牽拉極少用於康復治療中, 因為彈性牽拉可以迅速拉長肌梭, 刺激牽拉反射, 引起被牽拉的肌肉張力增加。 與維持性牽 拉相比, 彈性牽拉引起肌肉張力是維持性牽拉的 2 倍, 因此, 很容易引起肌肉損傷。 2、機械被動牽拉:是指借助機械裝置, 增加小強度的外部力量, 較長時間作用於縮短組織 的一種牽拉方法。 其牽拉力量通過重量牽引、滑輪系統或系列夾板而發生作用。
牽拉時間至 少要 20-30 分鐘, 甚至數小時, 才能產生治療效果。 (二) 主動抑制 主動抑制是指在牽拉肌肉之前, 病人有意識的放鬆該肌肉, 使肌肉收縮機制受到人為的抑制, 此時進行牽拉的阻力最小。 主動抑制技術只能放鬆肌肉組織中具有收縮性的結構, 而對結締 組織則無影響。 這種牽拉主要用於肌肉神經支配完整, 病人能自主控制的情況下, 而對那些 具有神經-肌肉障礙引起的肌無力, 痙攣或癱瘓, 則無太大作用。 臨床上常用的主動抑制方法有 3 種:①收縮--放鬆;②收縮-放鬆--收縮;③拮抗肌收縮。 分述如下。 1、收縮---放鬆 (1)操作步驟 ① 牽拉的肌肉處於舒適的拉長位置。 ② 緊張或攣縮的肌肉先進行等長抗阻收縮 5-10 秒,
使肌肉感覺疲勞。 ③ 病人主動放鬆肌肉。 ④ 治療者被動活動肢體通過增加的活動範圍, 以牽拉肌肉。 ⑤ 休息幾秒鐘後重複上述過程。

(2)注意事項 ① 在無痛狀態下完成緊張肌肉的等長抗阻收縮。 ② 牽拉前, 緊張肌肉並非一定要進行最大強度的等長抗阻收縮,

亞極量、較長時間的等長 抗阻收縮可以有效的抑制緊張肌肉, 也便於治療者控制。 (3)應用舉例:踝蹠屈肌牽張。 ① 踝背伸到適當的位置, 使蹠屈肌緊張。 ② 治療者一手放在小腿遠端固定, 一手放在足底, 向足背方向施加阻力。 ③ 病人蹠屈抗阻等長收縮 5-10 秒。 ④ 蹠屈肌放鬆。 ⑤ 治療者被動將病人踝背伸, 拉長蹠屈肌。 2、收縮-放鬆--收縮 (1)操作步驟 ①-③ 步驟與“收縮--放鬆”技術相同。 ④ 緊張肌肉的拮抗肌作向心性的收縮, 使肢體增加了關節活動範圍。 (2)注意事項:“同收縮--放鬆”技術。 (3)應用舉例:踝蹠屈肌緊張。 ①-③ 同“收縮--放鬆”技術。 ④ 病人放鬆緊張的踝蹠屈肌。 ⑤ 主動作踝背伸。 3、拮抗肌收縮 (1)操作步驟 ① 先把緊張的肌肉被動拉長到一個舒適的位置。 ② 緊張肌肉的拮抗肌作等張收縮。 ③ 對收縮肌肉施加輕微阻力,但允許關節運動。當關節運動時,由於交互抑制的結果,緊 張的肌肉可以放鬆。 (2)注意事項 ① 避免加太大的阻力,由其可以引起緊張肌肉的張力擴散,限制關節運動或引起疼痛。 ② 當肌肉痙攣限制了關節運動時,也可以用此技術。如果病人不能在“放鬆--收縮”技術 中完成緊張肌肉無疼痛範圍內的強力收縮,用主動抑制技術很有幫助。 (3)應用舉例:踝蹠屈疼痛、緊張。 ① 病人將踝關節處於一個舒適的位置。 ② 主動踝背伸,同時治療者在足背處施加輕微阻力,但允許關節活動。 (三)自我牽拉 是病人自己完成的一種肌肉伸展性訓練, 可以利用自身重量作為牽拉力量, 牽拉強度和持續 時間與被動牽拉(徒手、器械)相同。 二 肌肉牽拉的臨床應用 (一)牽拉目的 1、改善或重新獲得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伸展性,降低肌張力。 2、增加或恢復關節的活動範圍。 3、防止發生不可逆的組織攣縮。 4、預防或降低軀體活動或從事某項運動時出現的肌肉、肌腱損傷。 (二)牽拉適應症 1、由於軟組織攣縮、粘連或疤痕形成,引起肌肉、結締組織和皮膚縮短,關節活動範圍降 低。 2、軟組織攣縮影響了日常功能活動。 3、當肌無力和拮抗肌緊張同時存在時,先牽拉緊張的拮抗肌,再增強無力肌的力量。 

(三)牽拉禁忌症 1、關節內或關節周圍組織有炎症,如結核、感染,特別是在急性期。 2、新近發生的骨折。 3、新近發生的肌肉、韌帶損傷,組織內有血腫或有其他創傷體征存在。 4、神經損傷或神經吻合術後 1 個月內。 5、關節活動或肌肉被拉長時有劇痛。 6、嚴重的骨質疏鬆。 7、當攣縮或縮短的組織具有下列作用時牽拉應慎重:為了維持關節的穩定性或為了使肌肉 保持一定的力量,增加功能活動的基礎,特別是截癱或肌肉嚴重無力的病人。 (四)牽拉注意事項 1、避免過度牽拉。過度牽拉是指牽拉力量過大,使關節活動超過了正常的活動範圍。牽拉 後的肌肉酸脹,屬於正常反應,但如果肌肉酸脹並持續 24 小時,甚至出現關節疼痛,說明 牽拉力量過大。 2、避免過度牽拉已長時間制動或不活動的結締組織。因長時間制動後,結締組織失去了正 常的張力,特別是大強度、短時間的牽拉比小強度、長時間的牽拉更容易引起損傷。 3、避免牽拉水腫組織。水腫組織比正常組織更容易受到損傷,同時牽拉後水腫擴散,可以 增加疼痛和腫脹。 4、避免過度牽拉肌力較弱的肌肉。對肌力較弱的肌肉,應與肌力訓練結合起來,使病人在 伸展性和力量之間保持平衡。 三 肌肉牽拉程式 (一)牽拉前先評估病人,瞭解關節活動受限的原因是軟組織引起的還是關節本身所致。根 據原因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如果軟組織是引起關節受限的主要原因,可用肌肉牽拉技術; 如果是關節本身的原因,可用關節鬆動技術;或二者兼用。在大多數情況下,可先用關節松 動技術,使關節內的相互關係恢復正常,再用肌肉牽拉技術。此外,還須評估活動受限的肌 肉力量,瞭解牽拉這些結構的可能性及實用價值。 (二)開始牽拉之前,應選擇最有效或最佳的牽拉方法,並向病人解釋牽拉的目的和牽拉步 驟,以取得配合。病人儘量保持在舒適、放鬆的體位,被牽拉部位處於抑制反射、易於牽拉 的肢體位。充分暴露牽拉部位,如有可能,應除去繃帶,甲板或較多的衣服。牽拉局部可先 用熱療以增加組織的伸展性以降低發生損傷的可能性。 (三)牽拉時,牽拉力量的方向應與肌肉緊張或攣縮的方向相反。先在關節可動範圍內,緩 慢的活動肢體到受限處,然後,固定關節近端,牽拉遠端,以增加肌肉長度和關節範圍。 (四)為了避免牽拉擠壓關節,對關節可稍加分離牽引力。牽拉力量要適度、緩慢、持久, 既能使軟組織產生張力,又不會引起或加重疼痛。避免跳躍性牽拉,在關節活動末端應避免 彈動關節,因為刺激被牽拉肌肉的牽拉反射,反射性引起收縮。 (五)牽拉中,組織的張力會逐漸降低,當感覺到張力最低時,再稍微活動肢體或增加關節 的活動範圍,牽拉結束前,應逐漸減弱牽拉力。 四 牽拉的放鬆及抑制技術 (一)主動抑制技術 具體方法見本節肌肉牽拉技術與方法中的主動抑制。 (二)局部放鬆 1、熱療:牽拉前使組織加熱,可以增加縮短組織的伸展性,加熱後肌肉更容易放鬆和被牽 拉,牽拉時病人的感覺較舒服。 2、按摩:特別是深部按摩,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迴圈,降低肌痙攣和肌緊張。按摩通常在 熱療後進行,可以進一步改善軟組織的伸展性。 3、關節鬆動:牽拉前,應用關節鬆動技術中的輕手法(如分離牽引),可以緩解關節周圍 組織的痙攣。

③ 對收縮肌肉施加輕微阻力,但允許關節運動。當關節運動時,由於交互抑制的結果,緊 張的肌肉可以放鬆。 (2)注意事項 ① 避免加太大的阻力,由其可以引起緊張肌肉的張力擴散,限制關節運動或引起疼痛。 ② 當肌肉痙攣限制了關節運動時,也可以用此技術。如果病人不能在“放鬆--收縮”技術 中完成緊張肌肉無疼痛範圍內的強力收縮,用主動抑制技術很有幫助。 (3)應用舉例:踝蹠屈疼痛、緊張。 ① 病人將踝關節處於一個舒適的位置。 ② 主動踝背伸,同時治療者在足背處施加輕微阻力,但允許關節活動。 (三)自我牽拉 是病人自己完成的一種肌肉伸展性訓練, 可以利用自身重量作為牽拉力量, 牽拉強度和持續 時間與被動牽拉(徒手、器械)相同。 二 肌肉牽拉的臨床應用 (一)牽拉目的 1、改善或重新獲得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伸展性,降低肌張力。 2、增加或恢復關節的活動範圍。 3、防止發生不可逆的組織攣縮。 4、預防或降低軀體活動或從事某項運動時出現的肌肉、肌腱損傷。 (二)牽拉適應症 1、由於軟組織攣縮、粘連或疤痕形成,引起肌肉、結締組織和皮膚縮短,關節活動範圍降 低。 2、軟組織攣縮影響了日常功能活動。 3、當肌無力和拮抗肌緊張同時存在時,先牽拉緊張的拮抗肌,再增強無力肌的力量。 

(三)牽拉禁忌症 1、關節內或關節周圍組織有炎症,如結核、感染,特別是在急性期。 2、新近發生的骨折。 3、新近發生的肌肉、韌帶損傷,組織內有血腫或有其他創傷體征存在。 4、神經損傷或神經吻合術後 1 個月內。 5、關節活動或肌肉被拉長時有劇痛。 6、嚴重的骨質疏鬆。 7、當攣縮或縮短的組織具有下列作用時牽拉應慎重:為了維持關節的穩定性或為了使肌肉 保持一定的力量,增加功能活動的基礎,特別是截癱或肌肉嚴重無力的病人。 (四)牽拉注意事項 1、避免過度牽拉。過度牽拉是指牽拉力量過大,使關節活動超過了正常的活動範圍。牽拉 後的肌肉酸脹,屬於正常反應,但如果肌肉酸脹並持續 24 小時,甚至出現關節疼痛,說明 牽拉力量過大。 2、避免過度牽拉已長時間制動或不活動的結締組織。因長時間制動後,結締組織失去了正 常的張力,特別是大強度、短時間的牽拉比小強度、長時間的牽拉更容易引起損傷。 3、避免牽拉水腫組織。水腫組織比正常組織更容易受到損傷,同時牽拉後水腫擴散,可以 增加疼痛和腫脹。 4、避免過度牽拉肌力較弱的肌肉。對肌力較弱的肌肉,應與肌力訓練結合起來,使病人在 伸展性和力量之間保持平衡。 三 肌肉牽拉程式 (一)牽拉前先評估病人,瞭解關節活動受限的原因是軟組織引起的還是關節本身所致。根 據原因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如果軟組織是引起關節受限的主要原因,可用肌肉牽拉技術; 如果是關節本身的原因,可用關節鬆動技術;或二者兼用。在大多數情況下,可先用關節松 動技術,使關節內的相互關係恢復正常,再用肌肉牽拉技術。此外,還須評估活動受限的肌 肉力量,瞭解牽拉這些結構的可能性及實用價值。 (二)開始牽拉之前,應選擇最有效或最佳的牽拉方法,並向病人解釋牽拉的目的和牽拉步 驟,以取得配合。病人儘量保持在舒適、放鬆的體位,被牽拉部位處於抑制反射、易於牽拉 的肢體位。充分暴露牽拉部位,如有可能,應除去繃帶,甲板或較多的衣服。牽拉局部可先 用熱療以增加組織的伸展性以降低發生損傷的可能性。 (三)牽拉時,牽拉力量的方向應與肌肉緊張或攣縮的方向相反。先在關節可動範圍內,緩 慢的活動肢體到受限處,然後,固定關節近端,牽拉遠端,以增加肌肉長度和關節範圍。 (四)為了避免牽拉擠壓關節,對關節可稍加分離牽引力。牽拉力量要適度、緩慢、持久, 既能使軟組織產生張力,又不會引起或加重疼痛。避免跳躍性牽拉,在關節活動末端應避免 彈動關節,因為刺激被牽拉肌肉的牽拉反射,反射性引起收縮。 (五)牽拉中,組織的張力會逐漸降低,當感覺到張力最低時,再稍微活動肢體或增加關節 的活動範圍,牽拉結束前,應逐漸減弱牽拉力。 四 牽拉的放鬆及抑制技術 (一)主動抑制技術 具體方法見本節肌肉牽拉技術與方法中的主動抑制。 (二)局部放鬆 1、熱療:牽拉前使組織加熱,可以增加縮短組織的伸展性,加熱後肌肉更容易放鬆和被牽 拉,牽拉時病人的感覺較舒服。 2、按摩:特別是深部按摩,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迴圈,降低肌痙攣和肌緊張。按摩通常在 熱療後進行,可以進一步改善軟組織的伸展性。 3、關節鬆動:牽拉前,應用關節鬆動技術中的輕手法(如分離牽引),可以緩解關節周圍 組織的痙攣。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