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容 » 護膚

解讀臺灣地區本土美容品

當我還是雜誌社“美容總監”的時代, 臺灣的美容市場的確是被日系、歐美系的品牌壟斷把持, 報章雜誌上所談論、所報導的清一色都是這些國際大廠牌, 本土品牌充其量只能自己掏腰包買廣告, 而且還吸引不了所謂“都會時髦女性”的目光, 跟現在的狀況真的相差很大。

吳蓓薇
資深美容媒體工作者 / 美容時尚作家為報紙雜誌以及各國際中文版撰寫美容時尚專欄超過15 年。 專事研究國內外美容、瘦身、香水等時尚趨勢, 並對市場商品進行精闢評論。 目前致力於推廣“消費者在購買保養品前, 應向皮膚科醫師請求護膚諮詢”的概念。 現任寵愛之名醫學美容保養品代言人和專業美容網站主持人。

DIY 的風潮
這樣的情況在進入21世紀後有了天翻地覆的大改變。 從1990 年代開始歐美日各種品牌大量搶灘臺灣, 消費者的美容保養知識已經累積了一定的基礎。 漸漸的, 消費者開始想要更多自主權, DIY 的風氣開始流行, 尤其牛爾的第一本愛美書《天然面膜DIY》, 在2001年出版, 更是把DIY風氣推向巔峰。 DIY, 讓消費者回頭探索天然植物的妙用, 也讓消費者瞭解化妝品原料與成本之間的巨大價差。 我認為這個風潮打下了臺灣本土品牌成功的第一根樁。

品牌的推出
有了基礎, 接下來就是品牌的推出。 首先Payeasy 這個網站在銀行的投資下和牛爾結盟, 推出以“天然植物”為號召的新品牌, 台幣199 元、299 元的定價對比百貨公司動則上千元的售價, 更是便宜得嚇死人。 所幸消費者在之前的教育下,
已有化妝品是暴利行業的認知, 加上名人的背書, 因此成功擺脫“超低價=不安全”的疑慮;而且因為便宜, 消費者買了不合用也不會太心痛。 再者, 這個品牌一開始就是走網路這個新通路, 能直接與年輕族群接觸, 而年輕肌膚只要做好防曬、保濕, 基本上不難照顧, 但對品牌而言卻是一個新市場, 也因此站穩了根基。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