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體 » 瘦身塑形

頸椎變直稱“頸椎曲度變直” 應及早治療減少疼痛

1785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多由姿勢不當而造成,頸椎曲度變直又稱頸椎生理曲度消失或頸椎生理曲度反弓。
基本介紹
從側方看人體在端坐或站立時的頸部似乎是直的,其實包繞於內的頸椎並不是直的,而是在其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在醫學上把這一向前的弧形凸起稱為頸椎的生理曲度。通過X線片上的頸椎顯像:沿此曲度走行,在各個頸椎椎體後緣都有形成的連續 、光滑的弧形曲線,醫學上稱之為頸椎曲度。當長時間不正確的坐姿、或是長時間的勞累、頸椎缺少活動、脊柱損傷、脊柱鈣化等就會導致頸椎生理曲度變直。
正常頸椎生理彎曲度 
頸椎的正常生理屈度測量頸椎生理曲度的方法為沿齒狀突後上緣開始向下,連每一椎體後緣成一弧線,再由齒狀突後上緣至第七頸椎椎體後下緣作一直線,弧線的最高點至直線的最大距離為頸椎生理曲度的數值。正常範圍大約在12(±5)mm範圍內。
頸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頸椎的彈性,減輕和緩衝重力的震盪,防止對脊髓和大腦的損傷。由於長期坐姿、睡姿不良和椎間盤髓核脫水退變時,頸椎的前凸可逐漸消失,甚至可變直或呈反張彎曲,即向後凸,成為頸椎病X線上較為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
病因
(1) 急性頸部肌肉扭傷:由於肌肉的疼痛、痙攣,肌肉牽拉骨骼,致使頸部生理曲度變直。
(2) 頸肩部肌纖維組織炎:由於長其坐姿不良,著涼等原因可引起頸肩部肌纖維組織炎,使肌肉由於疼痛而痙攣。關節囊、韌帶及小關節的炎症引起的疼痛,也可反致頸椎生理曲度變直。
(3) 根型頸椎病:在急性期,由於受累的小關節呈急性炎症,關節骨膜及關節囊腫脹,鄰邦近的神經根受激惹,病人多有頸肩部緊張,活動明顯受限,可引起頸椎生理曲度變直。
(4) 頸椎的病變:如頸椎的腫瘤、結核,化膿性☆禁☆感染等均可引起頸部疼痛、肌肉痙攣、頸椎活動受限及生理曲度變直。
(5) 強直性脊椎炎,晚期可引起頸椎僵硬強直。
臨床症狀
主要症狀是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脖子僵硬,活動受限。那麼頭暈、天旋地轉、嚴重者出現嘔吐這些都是常見症狀。
有些人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有些人可能會因壓迫神經根出現手麻木(神經根型頸椎病)頸部疼痛不適等等,更嚴重的時候會出現頭暈,眼花,噁心,走路眩暈等等症狀, 頸椎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伏案工作者健康的疾病,它的表現多種多樣。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頭暈、噁心甚至視物模糊、吞咽模糊。
疾病病理
正常情況下,人的頸椎是呈現一定的弧度的,具體表現為向前凸起,但是由於一些不良外因的作用,很容易會導致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出現。這些不良外因主要有急性頸部扭傷、不良生活習慣以及工作姿勢、頸肩部肌纖維組織炎等。
外傷可能會誘發此病,很多人是由於肌肉的疼痛,痙攣,牽拉到骨骼,致使頸椎曲度變直的出現,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避免外傷等因素。
由於長期坐姿不良、著涼等原因可引起頸肩部肌纖維組織炎,使肌肉由於疼痛而痙攣。關節囊、韌帶及小關節的炎症引起的疼痛症狀,也可反射性地使有關頸部肌肉痙攣,以保護受累關節,故頸部肌肉的痙攣可致頸椎生理曲度變直。
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急性期,由於受累的小關節呈急性炎症,關節骨膜及關節囊腫脹,鄰近的神經根受激惹,病人多有頸肩部肌緊張,活動明顯受限,可引起頸椎生理曲度變直。
頸椎的病變,如頸椎的腫瘤、結核、化膿性☆禁☆感染等均可引起頸部疼痛、肌肉痙攣、頸椎活動受限及生理曲度變直。這些都是容易誘發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原因,這就需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盡力去避免。
疾病診斷
具有頭、肩、頸、臂的疼痛及相應的壓痛點,X線片上沒有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但可以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椎體間不穩定及輕度骨質增生等變化。此型在臨床上極為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由於症狀較輕,往往重視不夠,以致反復發作使病情加重,不少反復落枕的病人即屬於此種改變。從大量的臨床觀察證實,此型實際上是頸椎病的最初階段,也是治療最為有利的時機。
治療措施
大部分患者都會出現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局部肌肉酸痛的病症。臨床上治療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方法很多,例如微創療法、頸椎牽引法、按摩療法、物理療法等等。
1、微創治療
鐳射針刀松解術:該治療技術最先是由歐洲興起的一種可視微創技術,用於治療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等脊柱疾病,也是當前微創技術中最引人矚目的一種新興療法。這是一種不用開刀的無創技術,在治療由軟組織引起的粘連上有著顯著的療效,並可以有效緩解疼痛症狀。
2、中藥外用治療 中藥外治法,是中醫治療頸椎病的重要項目之一。
3、頸椎牽引治療

(1)增寬椎間隙、恢復頸推的穩定性及其正常生理功能。

(2)緩解肌肉痙攣,剝離、松解粘連組織,消除炎症、水腫。
(3)增大推間孔、椎間隙,牽開有皺褶或骨化的韌帶,使受壓的神經根、脊髓得以緩解,改善其血液供應,有助於神經組織功能的恢復。
(4)牽開迂曲的椎動脈,恢復頸椎與椎動脈長度的比例關係,保持推動脈通暢,維持正常腦血液供應,恢復正常腦組織功能。
4、按摩推拿 按摩治療,是為了緩解頸椎病症狀的一種最常見方法,按摩治療頸椎病有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滑利關節、整複錯縫等作用。
5、物理治療 應用天然或人工製造的聲、光、電、熱、磁等物理因數作用於人體,達到防治疾病的方法,稱為物理療法,簡稱理療。
理療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具有其獨特的醫療價值,是治療頸椎曲度變直的一種輔助手段。頸椎病往往出現頑固的頸肩痛,電療、熱療都具有良好的緩解疼痛作用。
當頸椎骨質增生壓迫神經根和脊髓時,可致炎症反應。應用超聲波、紅外線、電療、熱 療等,可產生促進炎症消退,吸收水腫的作用。炎症反應日久可造成組織粘連,手術後的病人往往有大量的瘢痕。理療具有松解粘連,軟化瘢痕的作用。
併發症
吞咽障礙 
吞咽時有梗阻感、食管內有異物感,少數人有噁心、嘔吐、聲音嘶啞、乾咳、胸悶等症狀。這是由於頸椎前緣直接壓迫食管後壁而引起食管狹窄,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過速使食道周圍軟組織發生刺激反應所引起。
視力障礙 
表現為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現視野縮小和視力銳減,個別患者還可發生失明。這與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頸心綜合征 
表現為心前區疼痛、胸悶、心律失常(如中搏等)及心電圖ST段改變,易被誤診為冠心病。這是頸背神經根受頸椎骨刺的刺激和壓迫所致。
高血壓頸椎病 
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壓升高為多,稱為“頸性高血壓“。由於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並存。
胸部疼痛 
表現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乳☆禁☆房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這與頸6和頸7神經根受頸椎骨刺壓迫有關。
下肢癱瘓 
早期表現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時有如踏棉花的感覺,個別患者還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暢或大小便失禁等。這是因為椎體側束受到頸骨刺的刺激或壓迫,導致下肢運動和感覺障礙所致。
猝倒 
常在站立或走路時因突然扭頭出現身體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後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識障礙,亦無後遺症。此類病人可伴有頭暈、噁心、嘔吐、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這是由於頸椎增生性改變壓迫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一時性腦供血不足所致。
頸椎病治療要趁早

由於頸椎及頸部軟組織慢性損傷或退變引起脊柱內外力學平衡失調,壓迫或刺激頸部血管、神經和脊髓引起頭、頸、肩臂、上肢、背中部、胸部疼痛及其它症狀,甚至合併肢體功能障礙等一組臨床症候群。病症輕者頭痛、頭暈、噁心嘔吐、頸肩疼痛、上肢麻木、無力、耳鳴、視物模糊、胸悶心慌等,重者還可導致肢體癱瘓、大小便障礙,甚至危及生命。頸椎病不包括急性外傷所致的頸椎骨折脫位、骨腫瘤等。引發和加重頸椎病的因素較多,而睡眠時頻繁使用的枕頭卻是重要原因之一。

對一般人來說,每天至少有1/4~1/3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因此,如果枕頭使用不當或不用枕頭,容易引起或加劇頸椎病。反之,如果注意和調整頸椎在睡眠中的姿勢,亦可有預防和治療作用。睡眠時枕頭是維持頭頸正常位置即生理曲度的重要工具,這種生理曲線既是頸椎外在肌群平衡的保證,又是保持頸椎管內生理結構狀態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果枕頭選擇和使用不當,不僅破壞了維持頸椎正常弧度的外在平衡,而且也直接影響頸椎管內容積的大小和局部組織的生理結構。因此,枕頭的高低必需引起高度重視
俗話說“高枕無憂”,其實並非如此。正常情況下頸椎的生理曲線是前凸狀,仰臥位時,如果枕頭過低,頭頸過度後仰,使前凸曲度加大,不僅椎體前方的肌肉與韌帶容易因張力過大而出現疲勞,而且可引起慢性損傷。與此同時,椎管後方組織可向前突入椎管,增加椎管內壓力;頭頸過度後仰還使椎管被拉長,椎管內脊髓和神經根相對變短,在其它因素作用下容易出現症狀。如果枕頭過高,頭頸過度前屈,使椎體後方的肌肉與韌帶容易勞損,引發或加重頸椎病
對以運動障礙為主,拍片顯示頸椎間盤突出和/或椎體後緣骨質增生,可能構成對脊髓直接壓迫者,枕頭可稍低,但不可使頭頸過度後仰;對以四肢麻痛等感覺障礙為主,懷疑有椎管後方韌帶壓迫脊髓者,枕頭可稍高;對發育性頸椎管狹窄伴椎體後緣骨質增生者,枕頭以生理位為佳;強直性脊柱炎早期應保持在中立位。為了有效維持頸椎的生理屈度,使頸部肌肉充分放鬆,應將枕頭調整為中間低、兩端高、頸肩緣稍高、對緣低的類馬鞍狀,也就是常說的B形枕。合理枕頭應是質地適中,無彈性(熱壓縮海綿枕芯較好)、長方形。由於每個人的身材有大小,肩寬有個體差異,因此,枕頭兩端高度因人而異,以確保維持頸椎生理屈度。為此,枕頭在制做時應考慮具可調節性,也要利於變換枕頭高度,適應不同的睡姿(仰、側臥)。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