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體 » 瘦身塑形

跑步熱身時需做的7個準備活動 切不可犯運動三忌

跑步的定義是指陸生動物使用足部移動。 它在運動上的定義是一種步伐, 雙腳不會同一時間踫到地面。 它亦可以是一種有氧的運動或厭氧的運動。

跑步鍛煉是人們最常採用的一種身體鍛煉方式, 這主要是因為跑步技術要求簡單, 無需特殊的場地、服裝或器械。 無論在運動場上或在馬路上, 甚至在田野間、樹林中均可進行跑步鍛煉。 各人可以自己掌握跑步的速度、距離和路線。 為了強身健體!
動作要領:聽到“跑步”的預令時, 兩手迅速握拳(四指蜷握, 拇指貼於食指第一關節和中指第二關節), 提到腰際, 約與腰帶同高, 拳心向內, 肘部稍向裡合。 聽到“走”的動令後, 上體微向前傾, 兩腿微彎, 同時, 左腳利用右腳掌的蹬力躍出約85釐米, 前腳掌先著地, 身體重心前移, 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保持正直, 兩臂前後自然擺動, 向前擺臂時大臂略直, 肘部貼於腰際,
小臂略平, 稍向裡合, 兩拳內側各距衣扣線約10釐米;向後擺臂時, 拳貼於腰際。 行進速度每分鐘170-180步。
聽到“立定”的口令, 再跑兩步, 然後左腳向前大半步(兩拳收於腰際, 停止擺動)著地, 右腳靠攏左腳, 同時將手放下, 成立正姿勢。
跑步的第一步一定要躍出去, 跑步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落腳姿態(前掌跑、全掌跑以及後掌跑);立定時, 要注意靠腿和放臂的一致性。
跑步是一門學問, 最科學的鍛煉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1、頭和肩
跑步動作要領——保持頭與肩的穩定。 頭要正對前方, 除非道路不平, 不要前探, 兩眼注視前方。 肩部適當放鬆, 避免含胸。 動力伸拉——聳肩。 肩放鬆下垂, 然後盡可能上聳, 停留一下, 還原後重複。
2、臂與手
跑步動作要領——擺臂應是以肩為軸的前後動作,
左右動作幅度不超過身體正中線。 手指、腕與臂應是放鬆的, 肘關節角度約為90度。 前擺時稍向內, 後擺時稍向外。
動力伸拉——抬肘擺臂。 兩臂一前一後成預備起跑姿勢, 後擺臂肘關節儘量抬高, 然後放鬆前擺。 隨著動作加快時越抬越高。
3、軀幹與髖
跑步動作要領——從頸到腹保持直立, 而非前傾(除非加速或上坡)或後仰, 這樣有利於呼吸、保持平衡和步幅。 軀幹不要左右搖晃或上下起伏太大。 腿前擺時積極送髖, 跑步時要注意髖部的轉動和放鬆。 動力伸拉——弓步壓腿。 兩腿前後開立, 與肩同寬, 身體中心緩慢下壓至肌肉緊張, 然後放鬆還原。 軀幹始終保持直立。
4、腰
跑步動作要領——腰部保持自然直立,
不宜過於挺直。 肌肉稍微緊張, 維持軀幹姿勢, 同時注意緩衝腳著地的衝擊。
動力伸拉——體前屈伸。 自然站立, 兩腳開立, 與肩同寬。 軀幹緩慢前屈至兩手下垂至腳尖, 保持一會兒, 然後復原。
5、大腿與膝
跑步動作要領——大腿和膝用力前擺, 而不是上抬。 腿的任何側向動作都是多餘的, 而且容易引起膝關節受傷, 因此大腿的前擺要正。 動力拉伸——前弓身.兩腳站距同髖寬.雙手放在頭後.從髖關節屈體向前.保持腰背挺直, 直到股二頭肌感到緊張。
6、小腿與跟腱
跑步動作要領——腳應落在身體前約一尺的位置, 靠近正中線。 小腿不宜跨得太遠, 避免跟腱因受力過大而勞損。 同時要注意小腿肌肉和跟腱在著地時的緩衝, 落地時小腿應積極向後扒地,
使身體積極向前。 另外, 小腿前擺方向要正, 腳應該儘量朝前, 不要外翻或後翻, 否則膝關節和踝關節容易受傷。 可在沙灘上跑步時檢查腳印以作參考。
動力伸拉——撐壁提踵。 面向牆壁約1米左右站立, 兩臂前伸與肩同寬, 手撐壁。 提踵, 再放下, 感覺小腿和跟腱緊張。
7、腳跟與腳趾
跑步動作要領——如果步幅過大, 小腿前伸過遠, 會以腳跟著地, 產生制動刹車反作用力, 對骨和關節損傷很大。 正確的落地時用腳的中部著地, 並讓衝擊力迅速分散到全腳掌。
動力伸拉——坐式伸踝.跪在地上, 臀部靠近腳跟, 上體保持直立.慢慢向下給踝關節壓力直到趾伸肌與腳前掌感到足夠拉力.然後抬臀後重複.動作要有節奏, 緩慢。
原則 
凡是參加健身跑步的人, 都應注意堅持經常和循序漸進,特別要注意控制運動量。此外,必須學會“自我控制”,這點尤為重要。因為有時跑步的願望會突然消失,這就需要將“不能跑”還是“不想跑”加以區分。當然,如果有病時絕對不要跑步,而在其他情況下則應克服“惰性”,堅持鍛煉。
在鍛煉初期,跑步的速度以沒有不舒服的感覺為限度,跑完的距離以沒有吃力的感覺為宜。跑步後可能出現下肢肌肉疼痛,這是正常反應,堅持鍛煉幾天後這種現象就會消失。
為確定自己鍛煉水準的等級,參加跑步鍛煉三至四個月後可進行一些測驗,測驗時以12分鐘跑完的距離為計算等級的起點。
30-39歲年齡組的人,12分鐘跑完的距離達不到1.5-1.8公里,說明鍛煉水準較差;如能達到1.8-2.6公里,說明鍛煉水準為良好;如能超過2.6公里,即達到優秀鍛煉水準。
40-49歲年齡組的人,鍛煉水準較差者每12分鐘跑完的距離為1.6公里以內;良好者為1.7-2.4公里;優秀者為2.5公里以上。
50歲以上較差、良好和優秀者每12分鐘跑完的距離則分別為1.5公里以內、1.6-2.4公里和2.5公里以上。
在短期內取得理想結果是不可能的,只有經常鍛煉才會提高鍛煉水準。如果一周只跑一次,跑的距離再長也沒有多少益處。因為在中斷跑步的六天裡,身體組織已將跑步帶來的好處消耗得一乾二淨。因此,一周內跑步不得少於三次。平常缺乏鍛煉的人,一旦決心開始經常性鍛煉後,往往運動過量,這樣會導致不良後果。
根據脈搏數位,不難分析出運動量的大小,及時進行必要的調整。一般來說,跑步5分鐘後脈搏跳動不應超過120次/分,跑步10分鐘後脈搏跳動不應超過100次/分。如果脈率過速,必須減少運動量或放慢跑步速度。
姿勢
跑步姿勢要合理。上身應挺直並略前傾,雙肩放鬆,雙肘自然彎曲,雙臂有力的在身體兩側前後擺動。跑步過程中,雙足有彈性的全足著地的跑動,步幅無須大,但步頻與步幅要基本保持均勻。注意身體重心穩定,不要有大幅度起伏。
呼吸
跑步中的呼吸問題很重要。呼吸要有一定節律,用鼻、嘴同時呼吸時,嘴不必張得太大,可將舌卷起,延長空氣在口腔裡的時間,減少冷空氣對呼吸道的刺激。初跑者可採用兩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式。每一次呼吸要注意盡可能將氣體從肺中呼盡,以增大有效的換氣量。
力量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體力和精神承受能力已經下降到如同懸崖的邊緣上了。肌蛋白的減少是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典型病症。在老年人中,由於其肌肉力量的下降和身體極度地虛弱,摔倒和骨折是比較常見的。研究表明:力量訓練也能有效地減少老年人摔倒的頻率及骨折。

不管什麼年齡的跑步者,很少有人努力去鍛煉腿部以外的肌肉。但是,在日常訓練中,有規律地安排一系列簡單的上身力量練習,將有效地提高訓練者的跑步能力。目的是提高肩臂的力量和耐力,以及腹部和背部肌肉的力量。通過合理地利用雙臂,跑步者的成績可以提高近12%。不知道利用雙臂的普通的跑步者就很不幸,跑步的距離越長,雙臂就越疲勞。

增加上臂的力量可通過簡單的俯臥撐練習。
盡可能地加強跑步的力量,一旦有了一定的耐力基礎,加大步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山地跑。有規律的山地跑計畫將對日常跑步產生奇效,對比賽成績更是有顯著效果。山地跑可增強跑步者的大腿力量,增強腿部的協調性,更可增強大腦的協調性。對老年跑步者作用更大。在斯坦福大學的調查結果表明:跑山的老年人的骨質密度比那些沒參加訓練和參加缺乏刺激訓練的老年人的要大得多。
速度
對一個跑步者來講,有很多方法進行速度訓練:到田徑場上,重複進行各種各樣的短距離跑;做速度遊戲;從上坡快速地地跑下來;參加比賽等。速度訓練對每個人都是可以的,對老年人得作用更大,因為它在保持步態的同時,也保持了人體良好的生物力學結構,而這兩者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許多沒跑過步的成年人,認為自己只是適應日復一日的以每英里10分鐘的速度慢跑,而不管跑的強度和速度,這是不正確的。
呼吸節奏 
跑步時,有意識地把雙腳步伐節奏與呼吸節奏協調起來,一般來說,根據自己體力狀況和跑步速度變化,可以採取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當呼吸節奏與跑步節奏相適應並形成習慣後,就可避免呼吸急促表淺和節奏紊亂,對加深呼吸的深度極為有利。同時還可減輕呼吸肌的疲勞感和減輕跑步中“極點”出現所帶來的不良反應。
跑步時採用鼻子吸氣。跑步時採用鼻子呼吸並與跑步節奏相協調,能滿足體內氧氣要求。隨著跑步距離和強度加大,氧氣需要量增加,改用口鼻吸口呼的呼吸方式,在吸氣和呼氣時要做到慢、細、長,嘴微張呼氣,忌大口快速呼吸或者喘粗氣。跑步時呼吸急促,感氣憋不暢時,是由於呼氣不充分,二氧化碳排出不充分,佔據在肺泡之中,限制了氧氣的吸入。要想加大呼氣量,就用口呼氣,並有意識加大呼氣的量和呼出的時間。
呼吸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人體的氧氣需求與排除體內多餘的廢氣。人體安靜休息時,每分鐘約呼吸10至12次,每次呼吸的量 (潮氣量) 約 500ml,也就是說,人體在安靜時的每分鐘呼吸交換量約5至6公升。儘管每分鐘吸入體內的氧氣多達1000至1200ml,但是70公斤成人每分鐘使用的氧氣則只有 300ml左右。人體最大運動時的換氣量可以達每分鐘 100公升 (約安靜時的20倍) ,但是人體的最大氧氣攝取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則只有每分鐘3000ml。這種呼吸交換量增加,氧氣使用率反而降低的現象,似乎說明了呼吸並不是人體耐力運動表現的主要限制因素。
儘管呼吸的氧氣交換量(外呼吸)比身體組織的氧氣交換量(內呼吸)還多,但是對於呼吸循環系統而言,不管是肺部的氣體交換、心跳率、心臟每跳輸出量、人體的血流分佈或靜脈的回流等,都不是可以由意識控制的人體運動生理變項。
唯有運動時的呼吸方式,才是可以由意識控制的運動生理反應,因此,適當瞭解跑步時的正確呼吸概念,也是相當有幫助的運動生理知識。
狀態調整 
經常有人提出跑步時,隨著步伐「2吸1呼」、「2吸2呼」或其它節奏調整的呼吸頻率(次數)概念。這種不考慮呼吸交換量大小的原則性說詞,是相當錯誤的跑步呼吸調節概念。事實上,跑步的快慢與呼吸交換量成正比。人體在不同速度下跑步時,每分鐘的呼吸交換量可能相差達10倍以上,儘管跑步步伐的快慢也會改變呼吸的次數(頻率),但是,絕對不要以為單一個呼吸節奏,就可以完全代表跑步的呼吸調節。人體跑步時的呼吸調節會受到跑步速度的顯著影響,儘管兩人以相同的速度一起跑步,兩人的最佳呼吸節奏(深度與次數)也會有所差異。
影響因素 
人體肺部的氣體交換受到呼吸頻率(次數)、呼吸深度(潮氣量)與死腔大小的影響,因此,到底跑步時要增加呼吸的頻率或深度,做為運動時增加呼吸交換量的依據?這個問題的解釋與死腔大小有關。

所謂死腔代表人體口、鼻、咽喉、氣管與支氣管等氣體通路(約150ml),當吸入的空氣通過這些空間時,會保留下死腔大小的空氣量,不會進入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因此,儘管安靜休息時的每次呼吸量約500ml,但是真正進入肺部進行氣體交換的空氣量只有350ml,如果以每分鐘10次的呼吸次數計算,人體安靜休息時的真正肺部氣體交換只有3500ml。增加呼吸的深度(每次吸入的空氣量),可以顯著降低死腔的影響,達成增加肺部氣體交換量的目的。特別是隨著跑步速度的增快,死腔也會顯著增加,如果只以呼吸頻率的改變來調節,那麼肺部的氣體交換效率就不會提升,不利跑步時的氧氣增加需求。

跑步前
人體各內臟器官及四肢從相對靜止狀態到較緊張活動需要有個適應過程,因此,人在進行跑步前同樣要作適當的準備活動,使機體生理機能能夠在動的情況下協調地工作。如果跑前不做準備活動,長跑時往往會發生關節韌帶、肌腱扭傷。特別是一起身就進行緊張的跑步,更易發生。跑步前一般可做以下幾節準備活動:
(1)站立,兩手叉腰,交替活動踝關節;
(2)半蹲,兩手扶膝活動膝關節;
(3)兩腿交替高抬腿,活動髖關節;
(4)兩手叉腰旋腰,活動腰部;
(5)一手扶持,依次前後踢腿、活動髖、膝關節;
(6)前後弓箭步壓腿;左右壓腿,牽扯腿部韌帶;
(7)上體前後屈以及上肢的輕微活動等。
只有正確的姿勢才能讓你跑得快,效率高,而且不易受傷。消耗脂肪的關鍵之一是儘量用接近你的無氧界限(無氧閾)的運動強度跑步,而正確的姿勢能使你無需浪費額外的能量就能達到這個強度。
運動三忌 
專家指出,有些情況下,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準備,碰上大霧、陰霾天氣,應該取消預定的運動計畫。運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忌不做準備運動。在體育鍛煉前做些簡單的四肢運動,對安全有效的鍛煉身體有好處。因為在寒冷的冬天,人體因受寒冷的刺激而使肌肉、韌帶的彈性和延展性明顯降低,全身關節的靈活性也較夏秋季節差得多。鍛煉前不做準備運動,則易引起肌肉、韌帶拉傷或關節扭傷,致使鍛煉不能正常進行。
二忌大霧天氣鍛煉。霧是由無數微小的水珠組成的,這些水珠中含有大量的塵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質。如在霧天進行鍛煉,由於呼吸量增加,勢必會吸進更多的有毒物質,影響氧的供給,這會引起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者會引起鼻炎、肺炎、氣管炎、結膜炎以及其他病症。
三忌不注意保暖。運動時不可忽視保暖,否則會引起傷風感冒。天氣冷的時候,可待身體發熱後再逐漸減衣,開始鍛煉時不必立即脫掉衣服,也不要等大汗淋漓時再脫衣服,否則容易感冒。

都應注意堅持經常和循序漸進,特別要注意控制運動量。此外,必須學會“自我控制”,這點尤為重要。因為有時跑步的願望會突然消失,這就需要將“不能跑”還是“不想跑”加以區分。當然,如果有病時絕對不要跑步,而在其他情況下則應克服“惰性”,堅持鍛煉。
在鍛煉初期,跑步的速度以沒有不舒服的感覺為限度,跑完的距離以沒有吃力的感覺為宜。跑步後可能出現下肢肌肉疼痛,這是正常反應,堅持鍛煉幾天後這種現象就會消失。
為確定自己鍛煉水準的等級,參加跑步鍛煉三至四個月後可進行一些測驗,測驗時以12分鐘跑完的距離為計算等級的起點。
30-39歲年齡組的人,12分鐘跑完的距離達不到1.5-1.8公里,說明鍛煉水準較差;如能達到1.8-2.6公里,說明鍛煉水準為良好;如能超過2.6公里,即達到優秀鍛煉水準。
40-49歲年齡組的人,鍛煉水準較差者每12分鐘跑完的距離為1.6公里以內;良好者為1.7-2.4公里;優秀者為2.5公里以上。
50歲以上較差、良好和優秀者每12分鐘跑完的距離則分別為1.5公里以內、1.6-2.4公里和2.5公里以上。
在短期內取得理想結果是不可能的,只有經常鍛煉才會提高鍛煉水準。如果一周只跑一次,跑的距離再長也沒有多少益處。因為在中斷跑步的六天裡,身體組織已將跑步帶來的好處消耗得一乾二淨。因此,一周內跑步不得少於三次。平常缺乏鍛煉的人,一旦決心開始經常性鍛煉後,往往運動過量,這樣會導致不良後果。
根據脈搏數位,不難分析出運動量的大小,及時進行必要的調整。一般來說,跑步5分鐘後脈搏跳動不應超過120次/分,跑步10分鐘後脈搏跳動不應超過100次/分。如果脈率過速,必須減少運動量或放慢跑步速度。
姿勢
跑步姿勢要合理。上身應挺直並略前傾,雙肩放鬆,雙肘自然彎曲,雙臂有力的在身體兩側前後擺動。跑步過程中,雙足有彈性的全足著地的跑動,步幅無須大,但步頻與步幅要基本保持均勻。注意身體重心穩定,不要有大幅度起伏。
呼吸
跑步中的呼吸問題很重要。呼吸要有一定節律,用鼻、嘴同時呼吸時,嘴不必張得太大,可將舌卷起,延長空氣在口腔裡的時間,減少冷空氣對呼吸道的刺激。初跑者可採用兩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式。每一次呼吸要注意盡可能將氣體從肺中呼盡,以增大有效的換氣量。
力量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體力和精神承受能力已經下降到如同懸崖的邊緣上了。肌蛋白的減少是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典型病症。在老年人中,由於其肌肉力量的下降和身體極度地虛弱,摔倒和骨折是比較常見的。研究表明:力量訓練也能有效地減少老年人摔倒的頻率及骨折。

不管什麼年齡的跑步者,很少有人努力去鍛煉腿部以外的肌肉。但是,在日常訓練中,有規律地安排一系列簡單的上身力量練習,將有效地提高訓練者的跑步能力。目的是提高肩臂的力量和耐力,以及腹部和背部肌肉的力量。通過合理地利用雙臂,跑步者的成績可以提高近12%。不知道利用雙臂的普通的跑步者就很不幸,跑步的距離越長,雙臂就越疲勞。

增加上臂的力量可通過簡單的俯臥撐練習。
盡可能地加強跑步的力量,一旦有了一定的耐力基礎,加大步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山地跑。有規律的山地跑計畫將對日常跑步產生奇效,對比賽成績更是有顯著效果。山地跑可增強跑步者的大腿力量,增強腿部的協調性,更可增強大腦的協調性。對老年跑步者作用更大。在斯坦福大學的調查結果表明:跑山的老年人的骨質密度比那些沒參加訓練和參加缺乏刺激訓練的老年人的要大得多。
速度
對一個跑步者來講,有很多方法進行速度訓練:到田徑場上,重複進行各種各樣的短距離跑;做速度遊戲;從上坡快速地地跑下來;參加比賽等。速度訓練對每個人都是可以的,對老年人得作用更大,因為它在保持步態的同時,也保持了人體良好的生物力學結構,而這兩者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許多沒跑過步的成年人,認為自己只是適應日復一日的以每英里10分鐘的速度慢跑,而不管跑的強度和速度,這是不正確的。
呼吸節奏 
跑步時,有意識地把雙腳步伐節奏與呼吸節奏協調起來,一般來說,根據自己體力狀況和跑步速度變化,可以採取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當呼吸節奏與跑步節奏相適應並形成習慣後,就可避免呼吸急促表淺和節奏紊亂,對加深呼吸的深度極為有利。同時還可減輕呼吸肌的疲勞感和減輕跑步中“極點”出現所帶來的不良反應。
跑步時採用鼻子吸氣。跑步時採用鼻子呼吸並與跑步節奏相協調,能滿足體內氧氣要求。隨著跑步距離和強度加大,氧氣需要量增加,改用口鼻吸口呼的呼吸方式,在吸氣和呼氣時要做到慢、細、長,嘴微張呼氣,忌大口快速呼吸或者喘粗氣。跑步時呼吸急促,感氣憋不暢時,是由於呼氣不充分,二氧化碳排出不充分,佔據在肺泡之中,限制了氧氣的吸入。要想加大呼氣量,就用口呼氣,並有意識加大呼氣的量和呼出的時間。
呼吸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人體的氧氣需求與排除體內多餘的廢氣。人體安靜休息時,每分鐘約呼吸10至12次,每次呼吸的量 (潮氣量) 約 500ml,也就是說,人體在安靜時的每分鐘呼吸交換量約5至6公升。儘管每分鐘吸入體內的氧氣多達1000至1200ml,但是70公斤成人每分鐘使用的氧氣則只有 300ml左右。人體最大運動時的換氣量可以達每分鐘 100公升 (約安靜時的20倍) ,但是人體的最大氧氣攝取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則只有每分鐘3000ml。這種呼吸交換量增加,氧氣使用率反而降低的現象,似乎說明了呼吸並不是人體耐力運動表現的主要限制因素。
儘管呼吸的氧氣交換量(外呼吸)比身體組織的氧氣交換量(內呼吸)還多,但是對於呼吸循環系統而言,不管是肺部的氣體交換、心跳率、心臟每跳輸出量、人體的血流分佈或靜脈的回流等,都不是可以由意識控制的人體運動生理變項。
唯有運動時的呼吸方式,才是可以由意識控制的運動生理反應,因此,適當瞭解跑步時的正確呼吸概念,也是相當有幫助的運動生理知識。
狀態調整 
經常有人提出跑步時,隨著步伐「2吸1呼」、「2吸2呼」或其它節奏調整的呼吸頻率(次數)概念。這種不考慮呼吸交換量大小的原則性說詞,是相當錯誤的跑步呼吸調節概念。事實上,跑步的快慢與呼吸交換量成正比。人體在不同速度下跑步時,每分鐘的呼吸交換量可能相差達10倍以上,儘管跑步步伐的快慢也會改變呼吸的次數(頻率),但是,絕對不要以為單一個呼吸節奏,就可以完全代表跑步的呼吸調節。人體跑步時的呼吸調節會受到跑步速度的顯著影響,儘管兩人以相同的速度一起跑步,兩人的最佳呼吸節奏(深度與次數)也會有所差異。
影響因素 
人體肺部的氣體交換受到呼吸頻率(次數)、呼吸深度(潮氣量)與死腔大小的影響,因此,到底跑步時要增加呼吸的頻率或深度,做為運動時增加呼吸交換量的依據?這個問題的解釋與死腔大小有關。

所謂死腔代表人體口、鼻、咽喉、氣管與支氣管等氣體通路(約150ml),當吸入的空氣通過這些空間時,會保留下死腔大小的空氣量,不會進入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因此,儘管安靜休息時的每次呼吸量約500ml,但是真正進入肺部進行氣體交換的空氣量只有350ml,如果以每分鐘10次的呼吸次數計算,人體安靜休息時的真正肺部氣體交換只有3500ml。增加呼吸的深度(每次吸入的空氣量),可以顯著降低死腔的影響,達成增加肺部氣體交換量的目的。特別是隨著跑步速度的增快,死腔也會顯著增加,如果只以呼吸頻率的改變來調節,那麼肺部的氣體交換效率就不會提升,不利跑步時的氧氣增加需求。

跑步前
人體各內臟器官及四肢從相對靜止狀態到較緊張活動需要有個適應過程,因此,人在進行跑步前同樣要作適當的準備活動,使機體生理機能能夠在動的情況下協調地工作。如果跑前不做準備活動,長跑時往往會發生關節韌帶、肌腱扭傷。特別是一起身就進行緊張的跑步,更易發生。跑步前一般可做以下幾節準備活動:
(1)站立,兩手叉腰,交替活動踝關節;
(2)半蹲,兩手扶膝活動膝關節;
(3)兩腿交替高抬腿,活動髖關節;
(4)兩手叉腰旋腰,活動腰部;
(5)一手扶持,依次前後踢腿、活動髖、膝關節;
(6)前後弓箭步壓腿;左右壓腿,牽扯腿部韌帶;
(7)上體前後屈以及上肢的輕微活動等。
只有正確的姿勢才能讓你跑得快,效率高,而且不易受傷。消耗脂肪的關鍵之一是儘量用接近你的無氧界限(無氧閾)的運動強度跑步,而正確的姿勢能使你無需浪費額外的能量就能達到這個強度。
運動三忌 
專家指出,有些情況下,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準備,碰上大霧、陰霾天氣,應該取消預定的運動計畫。運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忌不做準備運動。在體育鍛煉前做些簡單的四肢運動,對安全有效的鍛煉身體有好處。因為在寒冷的冬天,人體因受寒冷的刺激而使肌肉、韌帶的彈性和延展性明顯降低,全身關節的靈活性也較夏秋季節差得多。鍛煉前不做準備運動,則易引起肌肉、韌帶拉傷或關節扭傷,致使鍛煉不能正常進行。
二忌大霧天氣鍛煉。霧是由無數微小的水珠組成的,這些水珠中含有大量的塵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質。如在霧天進行鍛煉,由於呼吸量增加,勢必會吸進更多的有毒物質,影響氧的供給,這會引起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者會引起鼻炎、肺炎、氣管炎、結膜炎以及其他病症。
三忌不注意保暖。運動時不可忽視保暖,否則會引起傷風感冒。天氣冷的時候,可待身體發熱後再逐漸減衣,開始鍛煉時不必立即脫掉衣服,也不要等大汗淋漓時再脫衣服,否則容易感冒。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