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體 » 瘦身塑形

運動+飲食 教你擊敗肥胖

運動和飲食雙管齊下的減肥法, 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減肥良方, 它為什麼能幫助大家成功減重?減肥前, 你一定要先瞭解它, 再找出肥胖的癥結, 對症下藥。


正確的營養素(攝取的卡路里)+適當的運動(消耗的卡路里)=健康、苗條

根據最新資料, 每4人就有一個胖子, 資料顯示肥胖是社會大眾關心的話題, 肥胖的原因非常複雜, 像是遺傳、內分泌異常、脂肪細胞數目、酵素活動、飲食、活動不足、環境、壓力、心理因素等等都是致胖因素, 不過不良的飲食行為及缺乏運動習慣所導致的肥胖, 則是較為可控制的肥胖因素, 也是減重成功與否最關鍵的因素!運動和飲食的關連素:

1.人體器官功能性運作的不平衡, 吃太多, 動太少, 熱量過多。 2.新陳代謝率(能量消耗率), 包含︰安靜時新陳代謝率(基礎能量消耗率)。 飲食的熱效應。 身體活動的熱效應。


飲食不正常是減重大忌

正常的減肥計畫, 減肥者每日所攝取的熱量不少於6份碳水化合物, 6份蛋白質, 3份水果, 3份蔬菜及多量的水。 由於熱量收支不平衡, 攝取多於消耗, 過剩的熱量轉變為脂肪, 儲存於脂肪組織內, 有些人不吃肉也不吃飯, 只吃水果, 事實上營養不均, 體內作業量非常少,

果醣更容易轉化成脂肪儲存, 這也是吃得少仍會胖的原因之一, 可怕的是若每日有100卡過剩的熱量, 體重將增加約10~13公克, 一個月即增加300~390公克, 一年即增加3.6~4.7公斤。


飲食行為不當, 營養素不均, 可能促成新陳代謝系統異常, 而產生疾病, 形成肥胖, 食物是我們身體的燃料,

促進吸收>>運用>>排出體外等一連串的作業過程, 在體內所產生的變化視為新陳代謝, 營養學提供我們認清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有六大類: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他命、礦物質, 此六大類營養素建構了我們身體的能量及健康, 像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是提供身體活動能量的主要營養, 而維他命、礦物質、水則能調節正常的生理機能, 因此當任何一類代謝異常, 身體就會生病了, 而此類疾病大多與肥胖相關, 如常見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高血壓、脂肪肝、甲狀腺機能失調、肌肉萎縮(腎臟)……等。

培養運動習慣的重要性在於它能消耗多餘的卡路里, 運動會增加肌肉品質和粒線體, 是提高基礎代謝之重要元素。

運動對身體到底有什麼幫助呢?


1.基礎代謝率(安靜時)

約占人體熱量消耗的65—70%, 每人都有其維持“生命能量”的基礎代謝率(維持呼吸、心跳、體溫……等基礎能量), 此基礎代謝率因個人體積不同有所差異, 研究指出人保持安靜不進食時, 新陳代謝率將急速下滑(高達20%), 至12小時候即達新陳代謝率的基底值。30歲以後基礎代謝率即開始下降(每10年向下減緩5%),這也是為何中年人容易發胖,需要靠運動來消耗熱量,以補償因器官不再青春,基礎能量的消耗率減低之因。


2.飲食熱效應

約占人體總熱量消耗的10—15%。因為節食,扼殺體內器官的正常工作,導致能量無法釋出,如同機器不用而生銹轉不動般的原理。


3.身體活動的熱效應

約占人體總熱量消耗的20—30%,體能較好者,能消耗

飲食不正常是減重大忌

正常的減肥計畫,減肥者每日所攝取的熱量不少於6份碳水化合物,6份蛋白質,3份水果,3份蔬菜及多量的水。由於熱量收支不平衡,攝取多於消耗,過剩的熱量轉變為脂肪,儲存於脂肪組織內,有些人不吃肉也不吃飯,只吃水果,事實上營養不均,體內作業量非常少,果醣更容易轉化成脂肪儲存,這也是吃得少仍會胖的原因之一,可怕的是若每日有100卡過剩的熱量,體重將增加約10~13公克,一個月即增加300~390公克,一年即增加3.6~4.7公斤。

至12小時候即達新陳代謝率的基底值。30歲以後基礎代謝率即開始下降(每10年向下減緩5%),這也是為何中年人容易發胖,需要靠運動來消耗熱量,以補償因器官不再青春,基礎能量的消耗率減低之因。


2.飲食熱效應

約占人體總熱量消耗的10—15%。因為節食,扼殺體內器官的正常工作,導致能量無法釋出,如同機器不用而生銹轉不動般的原理。


3.身體活動的熱效應

約占人體總熱量消耗的20—30%,體能較好者,能消耗

飲食不正常是減重大忌

正常的減肥計畫,減肥者每日所攝取的熱量不少於6份碳水化合物,6份蛋白質,3份水果,3份蔬菜及多量的水。由於熱量收支不平衡,攝取多於消耗,過剩的熱量轉變為脂肪,儲存於脂肪組織內,有些人不吃肉也不吃飯,只吃水果,事實上營養不均,體內作業量非常少,果醣更容易轉化成脂肪儲存,這也是吃得少仍會胖的原因之一,可怕的是若每日有100卡過剩的熱量,體重將增加約10~13公克,一個月即增加300~390公克,一年即增加3.6~4.7公斤。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