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解剖結構名。故肌肉豐滿與否,與脾氣盛衰有密切關係。《素問·平人氣象論》:“髒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素問·痿論》:“脾主身之肌肉。”組成結構
人體的肌按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種,按形態又可分為長肌、短肌、闊肌和輪匝肌。平滑肌主要構成內臟和血管,具有收縮緩慢、持久、不易疲勞等特點,心肌構成心壁,兩者都不隨人的意志收縮,故稱不隨意肌。骨骼肌分佈於頭、頸、軀幹和四肢,通常附著於骨,骨骼肌收縮迅速、有力、容易疲勞,可隨人的意志舒縮,故稱隨意肌。骨骼肌在顯微鏡下觀察呈橫紋狀,故又稱橫紋肌。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動力部分,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縮中,牽引骨產生運動。人體骨骼肌共有600餘塊,分佈廣,約占體重的40%,每塊骨骼肌不論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位置和輔助裝置,並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佈,受一定的神經支配。因此,每塊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器官。
頭肌可分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兩部分。軀幹肌可分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肌。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為髖(kuan)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壯,這與支持體重、維持直立及行走有關。
肌肉訓練
意義
皮膚下的肌肉是部神奇的引擎。它讓我們能走路、蹦跳,甚至爬上陡峭的岩石。人體的600條肌肉之間的互相合作,協助你度過每一天。
肌肉幫助我們對抗地心引力。肌肉纖維控制每個動作,從輕輕眨眼到微笑,成千上萬細微的纖維集結成肌肉束,進而形成完整的肌肉系統。以攀岩愛好者為例,每向上爬一步,都需要肌肉的鬆緊縮放。肌肉只能完成拉扯,而不是推擠,大部分屬於骨骼肌。它們由肌腱與骨骼相連,緊密結合的肌腱纖維有橡皮筋的功用。
肌肉可以牽動眼球,使我們看清東西,使眼色、眨眼;手部與指尖的肌肉讓我們能捏得住極小的物體。以攀岩者為例,他們要上升需要握住東西以固定自己,連續不斷的肌肉收縮可以使他們不斷往上爬。
我們可以決定什麼時候以及怎樣牽動骨骼肌,但我們並不能夠時刻察覺這種變化。有的時候你可能會微微調整姿勢以保持平衡,但也許這種姿勢的改變你自己並沒有發現,這種動態的平衡一直在發生著。但也有些肌肉是我們無法隨意控制的--消化系統。那裡有許多非隨意肌。我們的胃部有三種非隨意肌(內斜、中環和外縱三層平滑肌)負責碾碎食物。小腸裡有兩種,負責像蛇一樣擠壓食物,然後再拉長往前推。非隨意肌還幫助我們的心臟持續跳動。心肌在我們的一生中只進行著一件事:輸送血液。
通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肌肉可以變得發達。但大塊的肌肉一定好嗎?答案是否定的。毛細血管負責攜帶紅血球流經肌肉。肌肉劇烈收縮的時候,毛細血管遭到擠壓,肌肉會開始缺氧,廢物開始堆積。但在壓力極大的情形下,肌肉無法作出快速的反應,疲勞感於是不斷襲來。
以攀岩為例,肌肉發達的強壯男性攀登者可能會以為一直向上爬就好,因此他攀爬的速度會很快。但他的前臂的肌肉很快就會缺氧,迫使他放棄。某些體力挑戰面前,女性比男性更具優勢。攀岩講求更多的是一個人的力量和重量的比率。小塊肌肉更有利,只需承擔自己的體重就可以了。肌肉較小的女性施力較小,對毛細血管的擠壓也比較輕,所以肌肉更具有耐力。
胸部訓練
平臥舉
起始姿勢:仰臥長凳 將杠鈴放在乳☆禁☆頭上方。
動作過程:將杠鈴垂直上舉至兩臂完全伸直,胸肌徹底收縮,靜止一秒鐘,慢慢下落。
呼吸方法:上舉時呼氣,下落時吸氣。
注意要點:注意不要用過大過猛的抗力,前幾次用力要小些,再逐漸加大,以避免頸部扭傷。切勿讓頸部有任何旋轉。
上斜臥舉
起始姿勢:頭朝上斜臥長凳30-45度,兩手正握杠鈴置於胸部上方。
原位。
呼吸方法:上舉時呼氣,徐徐下落時吸氣。
下斜臥舉
起始姿勢:頭朝下斜臥長凳,兩手正握杠鈴置於胸部下方。
呼吸方法:上舉時呼氣,徐徐下落時吸氣。
仰臥飛鳥
該動作直接鍛煉胸肌,可採用平臥、上斜臥、下斜臥位置。
起始姿勢:仰臥長凳上,兩手拳心相對,持啞鈴;兩臂向上直伸與地面垂直,兩腳平踏地面。
動作過程:兩手向兩側分開下落,兩肘微屈,直到不能更低時止。靜止一秒鐘,讓胸大肌完全伸展,然後將兩臂從兩側向上,回合到開始位置。
呼吸方法:兩臂拉開時吸氣,回復時呼氣。
注意要點:兩手不要緊握。分臂時,背部肌肉要收緊。意念集中在胸大肌的收縮和伸展上。
臥式直臂上拉
起始姿勢:仰臥長凳上,兩手正握啞鈴或杠鈴,兩臂直伸,與地面平行。兩腳平踏在地面或長凳上。
動作過程:兩臂保持平伸,將把啞鈴或杠鈴向上向後拉,並下落到可能的最低點。靜止一秒鐘,讓胸大肌儘量拉伸。然後,收縮胸大肌,把兩臂拉向上,拉向前,直至下落到腿側開始位置。
呼吸方法:向上向後拉時吸氣,向上向前回復時呼氣。
注意要點:後拉時,讓兩臂充分向後直伸,前拉時,讓兩臂充分向前直伸。該動作也可兩手並握一較重的啞鈴來做,因兩手握距較狹,重量集中在杠中央,對發展胸大肌靠人體中線的邊沿部分有較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