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體 » 美體資訊

分享肌力分級標準 肌力訓練的相關知識你知多少

肌力指肌肉主動運動時的力量、幅度和速度。

肌力的分級:

0級 肌肉完全麻痹, 觸診肌肉完全無收縮力

Ⅰ級 肌肉有主動收縮力, 但不能帶動關節活動 【可見肌肉輕微收縮】

Ⅱ級 可以帶動關節水準活動, 但不能對抗地心引力 【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

Ⅲ級 能對抗地心引力做主動關節活動, 但不能對抗阻力 肢體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 能抬離床面

Ⅳ級 能對抗較大的阻力, 但比正常者弱 【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

Ⅴ級 正常肌力 【肌力正常, 運動自如】

各種肌肉骨骼系統病損、以及周圍神經病損常導致患者的肌力減弱, 肌肉功能障礙等, 影響肢體運動功能。 肌力訓練的目的是運用各種康復訓練的方法逐步增強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同時肌力訓練具有預防各種骨關節疾病及術後患者的肌肉萎縮、促進肌肉功能恢復有作用。

適應證
肌力訓練適用於:
1.失用性肌萎縮 由制動、運動減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變, 導致肌肉功能障礙。
2.肌源性肌萎縮 肌肉病變引起的肌萎縮。
3.神經源性肌萎縮 由神經病變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礙。
4.關節源性肌無力 由關節疾病或損傷引起的肌力減弱,
肌肉功能障礙。
5.其他
禁忌證
各種原因所致關節不穩、骨折未癒合又未作內固定、骨關節腫瘤、全身情況較差、病情不穩定者、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等。
準備
肌力訓練方法有徒手訓練和器械訓練。 徒手肌力訓練時一般不需要儀器設備。
1.器械訓練物品準備 器械訓練時, 有啞鈴、沙袋、實心球;彈性阻力裝置;滑輪系統;等張力矩臂組件, 如股四頭肌訓練器等;可變阻力裝置;等長肌力訓練裝置;等速肌力訓練裝置等。
通常可根據患者不同肌肉功能障礙情況選用不同訓練方法和訓練儀器。
2.要向患者說明治療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注意事項
1.正確掌握運動量與訓練節奏。 每次肌肉訓練應引起一定的肌肉疲勞, 同時應有一定休息, 根據患者訓練情況及時調整運動量。
2.由於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 肌痙攣同時伴有肌力下降, 此時主要解決的是肌痙攣問題, 不應強調單個肌肉的肌力訓練, 以免加重肌痙攣;在疾病的恢復期或後遺症期, 則需同時重視肌力的訓練,
以多肌肉運動或閉鏈運動方式為主。
3.應在無痛和輕度疼痛範圍內進行訓練:如果最初訓練引起肌肉的輕微酸痛, 則屬正常反應, 一般次日即可自行恢復。 如肌力訓練引起患者訓練肌肉的明顯疼痛, 則應減少運動量或暫停。 疼痛不僅增加患者不適, 而且也難達到預期訓練效果。 待查明原因後, 進行臨床治療後再進行訓練。
4.各種訓練方法相結合。 靈活運用各種不同訓練方法進行訓練, 以提高訓練效果。
5.抗阻訓練時, 阻力應從小到大, 在活動範圍的起始和終末施加最小的阻力, 中間最大;要有足夠的阻力, 但不要大到阻止患者完成活動。
6.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 因為肌力訓練的效果與患者的主觀努力程度關係密切。 訓練前應使患者瞭解訓練的作用和意義,訓練中經常給予語言鼓勵並顯示訓練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積極性。
7.掌握肌力訓練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尤其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體弱者等高危人群應在治療師指導下訓練,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嚴防意外發生。

訓練前應使患者瞭解訓練的作用和意義,訓練中經常給予語言鼓勵並顯示訓練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積極性。
7.掌握肌力訓練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尤其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體弱者等高危人群應在治療師指導下訓練,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嚴防意外發生。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