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吃甜點、辣椒減肥法……這些聽起來有點怪的減肥方法靠譜嗎?小編馬上為你解析, 7個怪怪減肥法值得一試……
1. 喝油減肥
《香格里拉食譜》一書作者、心理學教授Seth Roberts博士首先提出了減肥過程中“無味卡路里”的作用, 人人都覺得他瘋了。 Roberts博士卻不為輿論所動而繼續研究。 如今十年過去了, 他的食譜成功率卻相當高。
《香格里拉食譜》一書中寫道:兩餐之間飲用一到三湯匙糖水和/或一到兩湯匙超低脂橄欖油有助於減肥。
Roberts博士認為, 減肥食譜抑制了食欲, 極大地降低了身體的“設定值”(即自然安置的體重)。
Roberts博士的理論:如果你吃熟悉的味道濃郁的食物, 大腦就會刺激饑餓感, 提高設定值, 引起體重增加。 但如果嘗試一些不常吃或沒有吃過的食物, 大腦就會認為身體處於饑餓狀態(不然為什麼要吃無味的食物呢?), 以此來降低設定值、減少體重。
2. 辣翻天減肥法
在食物中加入一些口味豐富的調料有助於控制食量、減輕體重。
研究表明人們嘗試新口味和辛辣食物時吃得更少, 原因可能在於我們不得不關注味道本身?
調味道搭配越大膽, 食物嘗起來就越新穎, 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大, 那麼別猶豫了, 大膽地添加調料品吧, 不要只是總吃那幾樣了。
而且, 傳統調味品如薑黃、肉桂、小茴香等充滿了抗氧化劑的味道。
3. 不吃零食
鑒於少食多餐的大眾化理念, 這一點可能有些令人驚訝。 但是科學家研究了饑餓荷爾蒙瘦素和胃饑素, 吃的次數過多通常會引起身體自然信號紊亂。
而且, 如果你總是吃零食, 就無法知道實際攝入的卡路里數量, (或許)產生沒吃正餐的饑渴感。
擔心擾亂新陳代謝嗎?
科學家說新陳代謝遠比我們想像的有彈性得多。 流行的一種方法被稱為“三無食譜”:無零食、無甜食、無第二口, 只有週末才可以打破規則。
4. 邊煮飯邊吃甜品
喜歡邊做菜邊嘗的廚師經過舔、抿、咬等步驟, 上飯桌之前會感覺到自己已經吃過飯了。
要消除品嘗的強烈要求, 一些專家建議燒菜時嚼上一塊有滋有味的硬糖。
有效的口味, 如薄荷味、肉桂味或酸味的糖果能夠讓味蕾無暇顧及其他, 而且吃硬糖也會讓嘴裡有事可做。
5. 夾鼻法
眾所周知,嗅覺對於味覺具有重要影響。
還記得四年級時做的科學實驗嗎?捏緊鼻子吃根蔥、吃個蘋果,發現兩者沒有區別嗎?
因此吃飯時把鼻子夾住只會讓你大吃特吃,直到感覺吃飽為止,聽起來似乎有些極端(而且在餐廳吃飯難免引人側目),但是確實會讓你最喜歡的食物變得索然無味。
6. 每日一餐
斷續性進食是現在營養界最熱門的門票,號稱具有改善免疫力、加快新陳代謝、增強胰島素敏感度、降低患癌風險等功效,當然更有減肥的功效。
在享受這些好處的同時,連續24小時以上不進食感覺像是饑餓的馬拉松,循序漸進斷續性進食的方法是每天儘量只吃一餐。
只要擺脫了終日吃不停的習慣就會發現一天只吃一頓也沒有什麼不妥。
7. 蛋糕早餐
早餐第一件事就是吃蛋糕,聽起來這可是最差勁的節食建議了,但也可能是最好的建議哦!
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早餐吃包含甜點的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肥胖參與者比起只吃低卡路里、低碳水化合物早餐的參與者更容易堅持節食計畫、體重保持的時間也更長。
科學家因此假設早餐吃得像皇帝有助於減少日間和晚上對甜食的饑餓感。
我們極度癡迷“萬事皆有度”的說法,但同樣重要的是要記住:對他人適用的減肥策略並不一定適合你。
如果你吃了一餐甜點之後,還是沒辦法控制自己停下來,最好還是跳過這一減肥策略吧,這樣才能業已取得的減肥成果才不會付諸東流。
而且吃硬糖也會讓嘴裡有事可做。
5. 夾鼻法
眾所周知,嗅覺對於味覺具有重要影響。
還記得四年級時做的科學實驗嗎?捏緊鼻子吃根蔥、吃個蘋果,發現兩者沒有區別嗎?
因此吃飯時把鼻子夾住只會讓你大吃特吃,直到感覺吃飽為止,聽起來似乎有些極端(而且在餐廳吃飯難免引人側目),但是確實會讓你最喜歡的食物變得索然無味。
6. 每日一餐
斷續性進食是現在營養界最熱門的門票,號稱具有改善免疫力、加快新陳代謝、增強胰島素敏感度、降低患癌風險等功效,當然更有減肥的功效。
在享受這些好處的同時,連續24小時以上不進食感覺像是饑餓的馬拉松,循序漸進斷續性進食的方法是每天儘量只吃一餐。
只要擺脫了終日吃不停的習慣就會發現一天只吃一頓也沒有什麼不妥。
7. 蛋糕早餐
早餐第一件事就是吃蛋糕,聽起來這可是最差勁的節食建議了,但也可能是最好的建議哦!
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早餐吃包含甜點的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肥胖參與者比起只吃低卡路里、低碳水化合物早餐的參與者更容易堅持節食計畫、體重保持的時間也更長。
科學家因此假設早餐吃得像皇帝有助於減少日間和晚上對甜食的饑餓感。
我們極度癡迷“萬事皆有度”的說法,但同樣重要的是要記住:對他人適用的減肥策略並不一定適合你。
如果你吃了一餐甜點之後,還是沒辦法控制自己停下來,最好還是跳過這一減肥策略吧,這樣才能業已取得的減肥成果才不會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