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推手充分突出了楊式太極拳行雲流水、中正安舒、開展大方、自然圓活、沾連粘隨、不丟不頂、上下協調、周身一家的特點。
根據“沾連粘隨、不丟不頂、無過不及、隨屈就伸”的原則。
運用“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方法和勁路練習觸角和心靈的感應(聽勁),
探知對手勁力的各種變化情況,
靈巧地掌握好“動急則急應,
動緩則緩隨”以及“彼不動,
我不動,
彼微動,
已先動”的技巧,
牽動對手的重心,
破壞對方的力度平衡,
找準時機,
以實破虛,
四兩拔千斤,
而戰勝對手。
據悉,
最早的太極拳搏擊術,
由太極沾(粘)連槍的沾粘不脫、蓄髮相變、纏繞進退、封逼擲放衍變而來,
講求“纏沾即吐莫待遲”。
由於“纏沾即吐”與抓筋、按脈、閉穴、截氣、擒拿等技法結合,
瞬間同步並施,
故方法簡捷、手段兇悍,
殺傷力極大。
“纏沾即吐”的訓練,
催生“沾連粘隨不丟頂”求懂勁的推手技術問世,
推手技術又同時代、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清末民初,
推手懂勁技術越來越高,
抓筋、按脈、閉穴等技術含量開始減弱;現代社會,
推手亦追求懂勁,
但抓筋、按脈、閉穴等技巧已丟失殆盡,
博擊技能日趨淡化,
養生健體、閒情逸致、娛樂性能愈演愈濃……
懂勁,
是太極拳推手技術的必修課,
是衡量太極拳推手技術的唯一標準。
因此,
傳統楊氏太極拳無論大、中、小架,
均通過與人手臂相搭、肢體纏繞,
應用“沾連粘隨不丟頂”的技巧,
在相互制約中練習全身皮膚觸覺和內體反映的敏銳,
體驗、感味古人所說的“陰陽生克之理,
剛柔變化之妙”,
從而求得“懂勁”,
懂勁愈高,
功夫愈深,
懂勁至極即是拳論所說的“神明”和“從心所欲”……,
所不同者,
在於運用懂勁技術制人形式、風格不同而已。
楊氏大架的代表人物楊澄甫,
身材高大、體格魁偉,
推手時心靜體松,
外柔內剛、綿裡裹鐵,
份量極沉,
多用“四正”手長勁拉放,
無堅不摧。
李雅軒前輩言:“楊老師的發勁,
打出去松沉軟彈,
有透力,
有將人胸部之骨架打垮打塌的可能,
透內之力驚心動魄,
有令人萬分恐慌之感”。
亦有楊氏五世門人撰文雲,
“太極拳乃內家拳法,
是一門卓越的武術,
楊家素有‘出手見紅’之說。
澄甫公‘出手一丈八’,
因此折服武林群雄。
如今不論哪位師兄,
在推手之時能夠從容不迫,
輕靈柔化,
松沉彈放‘出手一丈五’,
甚至‘出手一丈二’者,
即是楊家正宗傳人!”
楊氏小架的代表人物楊少侯,
身材清臒適中,
推手講求“圈子要小,
用勁要巧”、信手相應、應物自然,
制人於“莫明其妙”中,
發放風格與其弟澄甫有別,
言“發人不在猛遠,
而貴在取別人的重心離地,
重心已起,
即別人已在自己掌握中,
要怎樣便怎樣,
又何鬚髮人於千里?原處起,
原處落會更凶更猛,
所謂兵不厭詐,
計勝人也。
指上打下,
聲東擊西。
先重而後輕,
或先輕而後重,
隱現無常,
沉浮不定,
使敵不知我之虛實,
而我則處處求敵之虛實。
隨機應變,
聽其勁,
觀其動,
得其機,
攻其勢,
察其聲,
問其症。
故雲,
虛實宜分清楚,
一處自有一虛實,
處處總皆有一虛實也。
”
楊氏中架代表人物楊健侯推手風采,
今人已無從知曉,其傳人許禹生,吾師受業最久,知其事較詳,筆者樂意薦舉與同好分享之。
今人已無從知曉,其傳人許禹生,吾師受業最久,知其事較詳,筆者樂意薦舉與同好分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