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本病多為急性發病, 少數病例亦可慢性發病。 大多起于輕微勞損, 甚至睡醒時伸懶腰而發病;或是見於外傷情況下。 其臨床表現主要視受壓迫的組織而定。 根據影像學上突出位置的不同, 本病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中央型、側方型及旁中央型。
1.中央型
以頸髓受壓為主要表現。 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 特別是MRI技術問世之後, 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症已不再少見。 因脊髓受壓, 可出現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癱瘓以及大小便異常;與此同時, 四肢腱反射呈現亢進。
2.側方型
以根性痛為主。 主要症狀為頸痛、活動受限, 猶如落枕, 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枕部;一側上肢有疼痛和麻木感。 查體時發現頭頸部常處於僵直位, 活動受限。 下頸椎棘突及肩胛部可有壓痛。 如頭向後並側向患側, 頭頂加壓即可引起頸肩痛, 並向手部放射。 牽拉患側上肢可引起疼痛。 感覺障礙因椎間盤突出平面不同而表現各異。
3.旁中央型
除有側方型症狀和體征外, 尚有不同程度單側脊髓受壓症狀, 即Brown-Sequard綜合征。 常因發生劇烈的根性疼痛而掩蓋了脊髓壓迫症。
治療
本病以非手術療法為主, 若出現脊髓壓迫症狀, 則應儘早行手術治療。
非手術療法為本病的基本療法, 不僅適用於輕型病例, 而且也是手術療法的術前準備與術後康復的保障。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頸椎牽引 可採取坐位或臥位, 用四頭帶(Glisson氏帶)牽引。 在牽引過程中如有不良或不適反應, 應暫停牽引。 牽引療法主要適用于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症。
(2)圍頸保護 用一般的簡易圍頸保護即可限制頸部過度活動, 並能增加頸部的支撐作用和減輕椎間隙內的壓力。 重症型而又需要起床活動者, 可選用帶牽引的頸圍支具。 對頸部牽引後症狀緩解及手術後恢復期的病例, 亦需用頸圍保護, 以有利於病情恢復。
(3)理療和按摩 在常用的理療方法中, 蠟療和醋離子透入法療效較好,
(4)藥物治療 可適當應用抗炎、鎮痛藥物, 如雙氯芬酸(扶他林)、雙氯芬酸鈉/米索前列醇(奧濕克)等, 對緩解病情有一定作用;此外,複方丹參製劑具有活血化淤作用,亦可服用,對症狀明顯者,可選擇靜脈滴注方式,較之口服更為有效。可嘗試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進行支持治療。硫酸氨基葡萄糖與硫酸軟骨素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全身各部位的骨關節炎,這些軟骨保護劑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軟骨分解作用。基礎研究顯示氨基葡萄糖能抑制脊柱髓核細胞產生炎性因數,並促進椎間盤軟骨基質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臨床研究發現,向椎間盤內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顯著減輕椎間盤退行性疾病導致的下腰痛,同時改善脊柱功能。有病例報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轉椎間盤退行性改變。
2.手術療法對反復發作,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是出現脊髓壓迫症狀者,應及早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傳統的前路減壓固定融合,或前路突出髓核摘除、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最近又出現了微創經皮內鏡技術下的突出髓核摘除術等新技術。目前仍以頸前路減壓、摘除突出椎間盤及椎體間植骨融合術為主。對合併有椎管狹窄的病例,再行頸後路椎管擴大減壓術。 對緩解病情有一定作用;此外,複方丹參製劑具有活血化淤作用,亦可服用,對症狀明顯者,可選擇靜脈滴注方式,較之口服更為有效。可嘗試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進行支持治療。硫酸氨基葡萄糖與硫酸軟骨素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全身各部位的骨關節炎,這些軟骨保護劑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軟骨分解作用。基礎研究顯示氨基葡萄糖能抑制脊柱髓核細胞產生炎性因數,並促進椎間盤軟骨基質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臨床研究發現,向椎間盤內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顯著減輕椎間盤退行性疾病導致的下腰痛,同時改善脊柱功能。有病例報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轉椎間盤退行性改變。2.手術療法
對反復發作,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是出現脊髓壓迫症狀者,應及早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傳統的前路減壓固定融合,或前路突出髓核摘除、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最近又出現了微創經皮內鏡技術下的突出髓核摘除術等新技術。目前仍以頸前路減壓、摘除突出椎間盤及椎體間植骨融合術為主。對合併有椎管狹窄的病例,再行頸後路椎管擴大減壓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