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陳氏太極拳的一路, 以以柔為主, 柔中有剛。 架式舒展大方, 步法輕靈穩健, 身法中正自然, 內勁統領全身。
練習時要求:以身領手, 以腰為軸, 纏繞圓轉, 虛實分明。 以纏絲勁為核心, 外表走弧形, 內勁走螺旋。 整套拳沒有平面, 沒有直線, 沒有斷續處, 沒有凹凸處, 沒有抽扯之形, 沒有提拔之意, 渾然一圓, 方為合格。 練時沉肩墜肘, 虛靈頂勁, 含胸拔背, 全身重量壓諸湧泉, 有如出水芙蓉, 亭亭玉立卻不隨波逐流;意氣力三內合, 肩胯、肘膝、手腳三外合,
另有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 此兩路拳為公認的陳式太極拳精品。
要領
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
並保持正直,
要松而不僵可轉動,
勁正直了,
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勢,
胸要含不能挺,
肩不能聳而要沉,
肘不能抬而要下垂,
全身要自然放鬆。
手眼相應,
以腰為軸,
移步似貓行,
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
融為一體,
要求動作出於意,
發於腰,
動於手,
眼隨手轉,
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
練到腿上有勁,
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意體相隨,
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
如果打拳時軟綿綿的,
打完一套拳身體不發熱,
不出汗,
心率沒有什麼變化,
動中求靜,
式式均勻, 連綿不斷:指每一招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 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 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協調而緊密銜接。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 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 同時, 打拳可以活躍情緒, 對大腦起調節作用, 而且打得越是熟練, 越要“先在心, 後在身”, 專心於引導動作。 這樣長期堅持, 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 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 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 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 加大呼吸深度, 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迴圈。 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 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
活協調, 動作一致, 隨心所欲。 只有周身輕靈, 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 第二階段是練內形, 也稱內勁。 先以意識作為指導, 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 由外形至內形。 身法是組織內形, 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 所以, 平日行功走架, 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 達到內外相合統一。 此即“一動無有不動, 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 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 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二)練太極拳必須明確呼吸自然之理,千萬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注,周身要空松,勁才能顯得正,決不能用呼吸系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於眼,我意欲向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於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三)平時行功走架,既要沉著穩妥,又須輕靈自如。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合”四個字,但四字之間不可截然斷續,必須做到連貫自如,不能呆板,要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走架時要學會知己的本領,一動勢/必先問問自己有何處不夠,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斷糾正,才能不斷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滯,所謂身法輕靈,必須貫徹於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於運用,平日行功走架時,就要當做正在與人打手,在打手時又要當做走架,如是相輔相成,拳藝才能不斷提高。走架成熟之時,全身似氣球,身體猶如懸空,兩手高低屈伸皆能靈活自如,兩腿不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太極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極,日久功深,太極拳的精妙藝術得矣。
(二)練太極拳必須明確呼吸自然之理,千萬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注,周身要空松,勁才能顯得正,決不能用呼吸系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於眼,我意欲向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於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三)平時行功走架,既要沉著穩妥,又須輕靈自如。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合”四個字,但四字之間不可截然斷續,必須做到連貫自如,不能呆板,要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走架時要學會知己的本領,一動勢/必先問問自己有何處不夠,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斷糾正,才能不斷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滯,所謂身法輕靈,必須貫徹於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於運用,平日行功走架時,就要當做正在與人打手,在打手時又要當做走架,如是相輔相成,拳藝才能不斷提高。走架成熟之時,全身似氣球,身體猶如懸空,兩手高低屈伸皆能靈活自如,兩腿不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太極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極,日久功深,太極拳的精妙藝術得矣。